弘揚雷鋒精神 建設文明社會——公益路上,我們“雷”厲“鋒”行
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西寧5月8日清晨金色的陽光透過明凈的窗戶照進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八一孤兒學校的教師宿舍。4個藏族孩子圍坐在63歲漢族“阿佳”(藏語:對年長女性的尊稱)身邊,一遍又一遍地朗讀著漢語拼音。
“最近學校放假了,我一直在給他們補課。今天是世界紅十字日,把孩子努力教好就是我這個紅十字志願者最大的心願。”她説。
2010年玉樹地震後,63歲來自北京的孫暄作出一個讓人瞠目結舌的決定——去玉樹。
“一輩子都在奔波忙碌,雖然退休了,卻總想為社會再做點什麼。那些孩子在童年就遭受這麼大的災難,他們會需要我。”她説。
只是,同樣需要她的年過九旬的父母、患有糖尿病的丈夫、孝敬懂事的孩子讓她心中難免不捨。
和姐妹們商量好,安頓好父母后,她給丈夫包了幾百個不同餡的餃子凍在冰箱裏,獨自踏上了西行的路。在2010年玉樹尚未吐綠的初春,通過青海省紅十字會,她來到了滿目瘡痍的玉樹州孤兒學校,成為震後全國各地奔向玉樹的志願者中最年長的一員。
震後的玉樹結古鎮,塵沙漫天,高寒缺氧,生活極為不便,讓她感嘆來到了“另一個世界”。從此,從板房學校到嶄新的新學校,總能看見一位身著藏袍的漢族“阿佳”微笑走在一群藏族孤兒中。
剛到學校的日子,她和老師們一起為參加孤兒學校災後重建工作的人和其他志願者做飯。每天從早忙到黑,甚至顧不上自己吃飯。遇到志願者或捐贈人,她常常讓出剛做好的飯,自己去啃乾糧。
2011年暑假,丈夫也在她的動員下來到玉樹。看到平時特別愛乾淨的妻子每天在塵土中奔波,臉被曬得黝黑,心疼不已。孫暄卻不以為然,“就像回到了當年插隊的日子,自己反而年輕了。”她説。
由於孤兒學校常年師資缺乏,很多年幼的孩子只能由年齡稍大的照顧,常常是小臉流著鼻涕,滿身塵土。
2011年,孫暄向學校申請專門開設了一個幼教班。“現在全國的孤兒學校都在從‘以養為主’到‘以教為主’過渡,玉樹雖然條件差,但是也不能在孩子的教育上落後,我就希望能儘自己的一點微薄力量。”她説。
在她的悉心教導下,一個多月內,班裏18個過去連漢語都沒講過的學生學會了17首漢語兒歌,還學會了100以內的心算。
除了上課,她還身兼生活教師,照顧孩子們的飲食起居。每天為學生課間加餐,合理搭配一日三餐。一個月不到,面黃肌瘦的孩子臉上開始透著紅潤。每個週末,她還在自己的宿舍裏給孩子們洗頭、洗腳、洗衣服。
“孩子就是老師的一張臉。”她説。
在進幼教班之前,6歲的小姑娘江永群措性格內向,見到老師和同學總是怯生生的。孫暄每天陪著她吃飯、做遊戲,鼓勵她和同學交往。如今,江永群措成了孫暄的藏語小翻譯,和她形影不離。
今年三月中旬,孤兒學校校舍建成並投入使用。為了讓學生珍惜和愛護新學校的設施,她專門開設了“如何愛護和使用新學校”的講座。在她的帶動下,全校形成了講衛生、愛護公物、保護環境的良好風氣。
孤兒學校的校長尼瑪仁增告訴記者,自從地震後,孤兒學校成了志願者的熱土,但是孫暄是唯一長期堅持下來的一個。
玉樹地震以來,除了寒暑假,每天早上7點就能看見她領著孩子做早操的身影。“孫大姐是學校起得最早的人。”尼瑪仁增説。
2010年10月孫暄離開玉樹,回到北京。就在學校師生都以為她不會再回來的時候,她卻在通過網上和書籍學習著幼兒學前教育知識。
次年4月,當她再次出現在孤兒學校的門口時,驚喜的孩子們圍了過來,抱著她,一遍遍叫著“孫阿姨”。
每逢寒暑假,她在北京的家就成了玉樹各個學校在北京的“辦事處”。一些在北京、河北借讀的玉樹孩子由於長期生活在牧區,不能迅速適應新環境,她總是受玉樹各個學校的委託,到借讀學校溝通協調,幫助解決各種問題。
六年級學生白瑪才吉在寫給她的信中説:“您在我們每個人的心目中是一個沒有缺點的菩薩……您教我們學會堅強,在我們需要幫助的時候,您伸出溫暖的手,教我們勇敢前進。”
孫暄告訴記者,今年下半年,待她在孤兒學校的志願工作結束後,她將繼續以志願者的身份投入到青海省紅十字會在玉樹的另一個項目“博愛家園”中。
“堅持是一種美德。”她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