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愛公益頻道 > 公益資訊 >

微公益改變人心 人心讓現實美好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11日 13: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公益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貴州畢節黔西縣兩所小學的學生本月初吃上了免費午餐,而為這些孩子加餐加營養的人並未現身,他們是分佈在全國各地的網友。正是他們通過微博、論壇等社交媒體募捐錢物,然後交由廣佛等地的梁樹新、丁黎、彭衛友、鄧飛等實地操辦,虛擬世界的仁心令人滿意地轉化為慈善行動。有賴於網友的慷慨承諾,只要這兩所學校存在一天,為學生加餐的計劃就將持續下去。

  這種做慈善的方式被稱為“微公益”,不僅因為發動和組織流程大部分在微博上完成,更因為它所蘊含的人人都可以做慈善的理念。個人不是微不足道的,只要能聚集到一起,積少成多,星火照樣可以燎原,可以踏踏實實地幫助到那些有需要的人。這次的受益者是營養欠缺的小學生,下回可能是其他受助人。微公益不是渺小的代名詞,它含有足以改變貧困現實的強大力量。

  微公益在貴州取得初步成果,具體受託人當然也經受了波折,有人因此受傷,但自發結成的團隊其執著令人感佩。他們要説服縣裏的教育局允許這樣的嘗試,要説服學校接受微公益的模式,要説服當地人協助完成送餐計劃。從網絡世界到複雜現實,他們仍然費了好大勁才跨越過來。想必等到孩子們領完餐,出來張羅的人才松了口氣,網絡上分明也能聽到普遍的歡喜。

  困難依舊是有的,微公益一旦開了頭,要如何維持下去成了大問題。個人慈善力量的集結是一回事,讓聚集後的公益力量保持下去又是另外一回事。微公益希望政府能介入,承擔起責任,這是最理想的制度安排,但也是最難達成的願景。假如政府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盡到了義務,又何來微公益參與的機會呢?疑問因此産生:微公益是否也要成建制地組織化才能走得更遠?

  民間慈善的組織化要跨過一些障礙,但在最近一段時間,主要的障礙有了鬆動,也是利好消息。廣東放寬了N GO的註冊資格,北京也規定公益慈善類社會組織在登記時無需主管單位,慈善機構的獨立性得到很大尊重,這對微公益的發展無疑有促進效果。貴州的成功試驗鼓舞了參與者,他們設想成立微基金,所募得的財物百分百用於項目,全透明運作,以維護微公益的成長。

  公益事業需要政治家思維、企業家運作和慈善家風骨,微公益要想繼續取得人心支持,繼續發揮綿薄之力,恐怕也要根據這三方面的要求尋找合適的平臺模式。民間慈善擋不住,辦法總是有的,方法也會比困難更多。實因微公益可以承接人心,並且在實踐中改變人心,進而激勵更多人參與進來,壯大慈善之心的規模和作用。因此,組織形式並不讓人擔心,好比有活水源頭,自然就形成渠道。

  我們熟知種種不好的現實,比如貧窮、孩童營養不良、缺水、無錢醫治疾患、突降的天災等。這些現實可能只是一些老生常談的新聞,或者根本沒機會被人知曉,但它們無一不與受難的具體人群相隨相伴。微公益已經積累可資借鑒的案例,原來每個人都能走進現實,突破網絡和時空距離,介入這些現實,讓它們好轉。既然微公益能讓彼此聯絡,削平那些困苦,何樂而不為?

  説到底,決定微公益能走多遠的還是人心。大眾切不可看輕個人的分量,確有必要響應微公益的呼籲,沒有負擔、自然地成為其中一分子。這非強迫,也非強捐,在強大的慈善機構之外,自由的慈善公益本該有這樣的空間,這是最有魅力的一種慈善事業。慈善公益的興衰不在天命,不取決於偶然利好,而終將由開放、快樂的人心賦予生命力。微公益改變人心,人心讓現實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