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愛公益頻道 > 公益資訊 >

希望工程創始人:應立法解決民間慈善機構登記難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08日 13:4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華西都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華西都市報專訪希望工程創始人徐永光

  ●捐硬體,已成了中國過去二三十年慈善事業的一種慣性

  ●四川民間慈善機構本土化和專業化還欠缺,總體數量太少,知名機構不多

  昨日上午,希望工程創始人、現南都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徐永光受邀來蓉,做了一場“群團組織如何培育民間慈善機構”的講座。講座完後,徐永光接受了華西都市報記者專訪,直陳目前人們對民間慈善事業的一些理解誤區。

  觀點:讓捐款人明白資金用於社會服務也是在做慈善

  做慈善可以做服務做軟體

  華西都市報:現在社會上有很多人願意獻愛心,你覺得這種慈善意識的普及能否推動民間慈善的發展?

  徐永光:不管是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公民的慈善意識永遠都是慈善事業發展的源泉。但是現在我們在做慈善的時候也遇到一些困難,解決這些困難,就需要我們的捐款人在思維上作出一些轉變。

  華西都市報:具體指的是什麼呢?徐永光:首先,有很大一部分捐款人希望自己的捐款用於硬體建設,心裏想的是“我的捐款一定要捐出個東西來”,要蓋多少房子,買多少電腦……捐硬體,已經成了中國過去二三十年慈善事業的一種慣性。

  但是現在,很多民間慈善機構都把捐款用在了社會服務上,比如説培養志願者,比如説對社會問題進行調研,也就是説,他們是把捐款用到了很多看不見摸不著卻又至關重要的地方。但是捐款人並不明白社會服務對於慈善來説有多重要,所以我們需要讓熱心慈善的公眾都知道,現在慈善的主要方向已經不是蓋房子、做硬體,而是做服務、做軟體。

  觀點:如果把捐款交給民間慈善機構,那就需要一個成本來維護這些機構的運營

  做慈善也是需要成本的

  華西都市報:您在以前的一些發言中提到過,“慈善是需要成本的”,這裡的“成本”指的是什麼?

  徐永光:這是我們需要捐款人轉變思維的另外一個方面。一般人們的捐款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來落實,一是政府,二是民間慈善機構。從捐款人的角度來講,如果把自己的捐款通過政府去落實,就不需要額外的行政成本,但是如果交給民間慈善機構,那就還需要一個成本來維護這些機構的運營,這麼一來捐款人把資金交給民間機構的積極性就受到了影響。因此我們還應該讓捐款人知道,慈善也是需要成本的,從而鼓勵他們也把資金大膽地交給民間慈善機構。

  華西都市報:捐款人的顧慮都在於“我的捐款是怎麼被用掉的”,如何讓他們打消這個顧慮?

  徐永光:首先,像公募基金會這樣,能對民間慈善組織起到引導、培育作用的機構可以給捐款人開出清單,在上面詳細列出待捐款的慈善項目,讓捐款人自己選擇他們感興趣的、覺得有價值的項目捐款。而在接受了捐款後,民間組織需要隨時向捐款人公開這些資金的用處,這樣一來,不僅捐款人可以理性地做慈善,民間慈善機構也可以透明地管錢、高效地花錢。

  做慈善最好“三條腿”走路

  華西都市報:我國目前的慈善資金主要用在了哪些方面?

  徐永光:主要有三個方向:貧困救濟、教育資助和社會創新。從産生的社會效益上看,貧困救濟能夠救濟個體,但只能産生短期的社會效益;教育資助能夠提高受助者的素質,從而産生較長期的社會效果;而社會創新,它的投入可能是三類項目裏面最少的,卻能夠從方方面面解決社會問題,從而産生最深遠的效果。

  華西都市報:我國目前在這三個方向的慈善資金投入均衡嗎?

  徐永光:目前我們國家的慈善項目投資,把很多的資金都給了貧困救濟,而把最小的資金比重給了社會創新。其實做公益的最高境界就是資助社會創新,用最少的投入解決社會問題,從而産生最長期的影響。因此我們應該轉變慈善思維,我們不能只是拿做慈善的錢去做佈施。

  華西都市報:南都基金會是不是就像您説的那樣,把很大比重的資金都給了社會創新?

  徐永光:我們很關注民間慈善機構,因為很多民間慈善機構做的就是社會創新。做慈善最健康的狀態就是“三條腿走路”,這三條腿是政府、企業和民間慈善機構,但是目前我國民間組織的發展太有限了。我們南都公益基金會每年要拿出3000萬給民間慈善機構做事,但是到頭來我們發現,這筆錢總是花不出去。因為優秀的民間機構太少,好的項目也太少了。

  觀點:做公益的最高境界就是資助社會創新,用最少的投入解決社會問題

  專業化欠缺四川知名慈善機構不多

  華西都市報:你怎麼看待四川的民間慈善機構?

  徐永光:在汶川地震後,四川的民間慈善機構有了很大的發展,助殘的、心靈輔導的、關注兒童的、保護生態環境的,慈善機構的門類很齊全,在玉樹地震和盈江地震時,第一批救災志願者就是從四川趕去的。儘管如此,四川民間慈善機構還是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一來本土化和專業化還欠缺,二來總體數量太少,知名的機構也少。

  華西都市報:那您覺得造成民間慈善機構少、好的慈善項目少的原因是什麼?

  徐永光:這些民間機構的發展空間太小了。一是政府準入的門檻太高,也就是説民間慈善機構會遇到很多瓶頸,他們的合法性很難解決;二是這些慈善組織能得到的資源和支持太少,而這也和它們的發展不成熟不專業有關係。

  華西都市報:您從事慈善事業已經有20多年了,您個人認為該怎樣改變民間慈善機構目前的發展困境?

  徐永光:首先就是要呼籲對慈善進行立法,通過法律保障公民做慈善的權利,解決民間慈善機構登記難的問題。其次,社會上的公募基金會可以扮演“公益組織孵化器”的角色,從而幫助民間慈善機構健康地成長起來。

  觀點:通過法律保障公民做慈善的權利,解決民間慈善機構登記難的問題

  做慈善不一定全部靠資助

  華西都市報:您覺得目前最有前景的慈善模式是什麼?

  徐永光:我覺得社會企業就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慈善模式,它也屬於社會創新的一種。我們在做慈善的時候,不管要解決什麼社會問題,都必須要有資金,但需要資金並不意味著就要靠資助。社會企業是一種投資模式,它也會賺錢,但是它是把賺來

  的錢投入到了慈善事業當中。社會企業是慈善組織的一種生存模式,它能夠自己給予自己資源,從而可持續地解決社會問題。我們在未來,可以多多發展這種慈善模式。

  華西都市報:我們在發展社會企業的時候,有沒有可以借鑒的成功案例?

  徐永光:孟加拉經濟學家尤努斯的鄉村銀行就是一個好例子。他用薪水和財産作抵押向銀行貸款1萬塔卡(孟加拉國貨幣,相當於300美元),開始給農戶做小額貸款。農戶從他手裏貸款做買賣,一點點賺了錢,基本上都很有信用地還清了貸款。尤努斯的業務越做越大,截至2006年,他幫助400萬窮人脫貧自立。

  觀點:社會企業是一種投資模式,它也會賺錢,但是它是把賺來的錢投入到慈善事業當中。

  華西都市報見習記者黃瀚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