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愛公益頻道 > 公益資訊 >

20多家民間組織在北京直接登記 將突破雙重管理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07日 09:3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4月2日,瓷娃娃關懷協會的辦公室內,工作人員正在辦公。新京報記者 韓萌 攝

  3月29日,瓷娃娃關懷協會的新家,廣安門外一處居民樓,第一次來了這麼多人。其中有民政部部長李立國和其他民政部官員,還有北京市民政局的領導和工作人員。

  北京市民政局現場辦公,在寫有“北京瓷娃娃罕見病關愛中心”的註冊證書上蓋章。

  2008年5月,王奕鷗和黃如方共同發起創立瓷娃娃關懷協會。近三年裏,他們在謀求“合法”身份時屢屢碰壁,也因此在接受捐贈或參與政府購買服務項目時遇阻。

  天賜良機“瓷娃娃”

  轉機源於一場與民政部部長的隔空對話。

  3月10日,民政部部長李立國參加“兩會”期間央視一檔訪談節目,節目現場連線中,王奕鷗和李立國共同探討民間慈善組織的困境與發展。

  身穿白色套裝的王奕鷗向李立國道出苦衷——就在去年底,“瓷娃娃”因其工商註冊身份,失去通過政府購買服務而獲得資金支持的機會。

  兩年多來,瓷娃娃關懷協會共籌集到捐款200多萬元,幫助了200多名脆骨病患者。但王奕鷗在直播中透露,瓷娃娃的資金50%是公眾個人支持,另外則是企業和基金會的資助,資金來源並不穩定。

  王奕鷗請求李立國:能否讓在工商註冊的民間組織,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政府購買服務的項目中,有一個穩定的資金來源。

  李立國當即回答:奕鷗談的兩個問題,民政部門應該支持也可以支持。“成骨不全症患者自願集合到一起,精神可嘉,而且開展活動,顯示出相當的組織動員能力和管理水平,且現在依託在民政部登記的中國社會福利教育基金會下面,(在‘瓷娃娃’註冊上)我們是應該幫助的。”

  在資金上,李立國説,民政部門可從兩方面逐步幫助,一方面是動員社會力量,有專門項目的慈善愛心機構增加愛心捐贈投入。另外,在發展大病和罕見病的醫療救助上,爭取制度化。

  3月29日,瓷娃娃關懷協會的新家,民政部部長李立國一行親臨考察。北京市民政局現場在寫有“北京瓷娃娃罕見病關愛中心”的註冊證書上蓋章。

  同一天,北京市民政局官方網站公示顯示,北京瓷娃娃罕見病關愛中心成立,登記為民辦非企業單位。

  “瓷娃娃”們的困境

  “瓷娃娃”,是對成骨不全症(俗稱脆骨病)患者的稱呼,這是一種發病概率在萬分之一到一萬五千分之一的罕見病,他們像瓷娃娃一樣,不小心摔一跤,甚至打個噴嚏,就可能造成骨折。

  29歲的王奕鷗是名輕度脆骨病患者,身高只有120厘米,骨折過6次。

  兩年多來,“瓷娃娃”搬了7次家,“想搬,是因為想換個更大的環境,可以有更多病友過來,我們要開設康復服務。不想搬,是希望有一個固定的場所。”王奕鷗曾表達無奈。

  學法律的王奕鷗一直希望謀求一個合法身份,但在現有管理體制下,他們需要先為協會找個挂靠部門接管,然後到民政部門註冊。

  很多民間組織將這一雙重管理模式稱為“兩個婆婆”,對一個民間關愛組織來説,找齊“兩個婆婆”非常難。

  2008年5月,王奕鷗開始找挂靠單位的旅程。從市殘聯到各區殘聯,他們一個一個地問,但毫無結果。

  “業務主管單位的批准文件”一直是申請籌備成立三類社會組織的必備文件之一。眾多社會組織在民政部門的註冊嘗試,都在“尋找婆婆”的過程中夭折。

  “瓷娃娃”只能走上另一條路。他們向工商局提出工商註冊申請,成立文化中心,“我們總需要有一個合法身份,工商註冊有好幾種形式,其中成立文化中心的註冊資金是最少的。”王奕鷗説。

  到2009年8月,“瓷娃娃”在中國社會福利教育基金會名下正式設立“瓷娃娃罕見病關愛基金”,這也讓“瓷娃娃”獲得公募基金的機會。但並非所有民間組織都會像“瓷娃娃”一樣幸運,據了解,多數只能選擇工商註冊的民間慈善組織,在申請資金支持時,會和大型基金會合作開展項目,大型基金會則負責項目監管和政治把關。

  而這種工商註冊的身份,讓民間組織無法在稅收上享受針對社會組織的優惠政策。

  北京調整登記“門檻”

  在民政部門登記註冊的民間組織,包括社會團體、基金會和民辦非企業單位三種形式。在北京,註冊為“民非”的社會組織居多。

  按規定,公民個人利用非國有資産舉辦的,從事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活動的社會組織,可申請為民辦非企業單位。

  社團的登記“門檻”規定了會員數量下限和活動經費要求;基金會的“門檻”最低為非公募基金會,要求原始基金200萬元。相比之下,“民非”的登記條件最為寬泛。

  年初,北京市民政局發佈消息稱,今年,包括工商經濟類、公益慈善類、社會福利類、社會服務類等四大類社會組織,可直接到北京民政部門辦理註冊登記手續。

  這也是近兩年來,北京對於社會組織登記“門檻”力度最大的一次調整。

  去年5月,北京市民政部門首次明確提出建立“一站式”登記服務工作機制,即在登記環節開闢“綠色通道”。

  在此之前,去年2月的《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條例(草案)》顯示,中關村園區的社會組織設立可以直接向民政局登記,不再需要挂靠。這是北京首次明確社會組織“直接登記”的試點。

  隨後,東城區也提出,由政府授權東城區社會組織指導服務中心統一作為小型、中小型公益性社會組織的“娘家”,這些類型的社會組織無須自找“婆婆”,登記難度明顯降低。

  “瓷娃娃”正是通過“綠色通道”註冊成為民辦非企業單位。“截至目前,已有20余家社會組織,通過這種新辦法完成了註冊登記的過程。”北京市社會團體管理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

  “綠色通道”包括三項承諾:首問負責制、一次性告知登記許可事項和為當事人聯絡業務主管單位。

  涉及民生的社會組織,如公益類、慈善類等被納入服務範圍,而且如果找不到業務主管單位,民政部門還可“兼職”主管單位。

  “直接登記”被誤讀

  北京這種“直接登記”的做法,在坊間多有誤讀。

  “實際上雙重管理的體制並沒改變。”北京市社團辦工作人員的語氣頗有些無奈。

  這名工作人員説,一些社會組織誤以為今後不再需要主管部門,但按規定,社會組織仍需要對口業務主管單位的指導。

  北京市社團辦相關負責人證實,目前北京對於社會組織的“雙重管理”並未真正破冰,但北京作出一些嘗試,提高了社會組織完成註冊登記的可能性和成功率。

  該負責人説,一方面,由民政部門為社會組織“尋找婆婆”的難度肯定小于社會組織自行尋找;另外,對於一些慈善公益類型的社會組織,民政部門也可作為業務主管單位。

  由民政部門尋找“婆婆”難度如何?對此,市社團辦負責人未直接回答,表示“會通過協調方式解決”。

  民間組織“入門”後,社會組織的業務活動,並非脫離政府指導。市民政局局長吳世民近日表示,今後社會組織的登記審批將按照“一口審批、分類管理、政府監督、扶持發展”的方針。他明確提出將“寬審批、嚴監管”。

  此做法得到李立國肯定。

  3月29日,在瓷娃娃辦公室裏,李立國説,目前北京市推進社會組織登記管理體制改革,在現行政策法規範圍內,從民政部門支持慈善事業的角度,在作為公益慈善類等社會組織登記管理機關的同時,也作為其業務主管單位,予以登記註冊,這種做法有利於培育扶持公益慈善類社會組織發展壯大,應在全國提倡和推廣。

  ■ 政策展望

  民非機構管理制度有望變革

  公開報道稱,截至2010年底,我國在民政部門登記的社會組織為44萬個,未納入登記的組織則數倍于已登記的數量。他們活躍在與經濟建設、公共服務、社會治理、文化生活相關的極為廣泛的領域裏。

  民政部民間組織管理局有關人士向本報透露,《基金會管理條例》和《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的修改稿已于去年底上報國務院法制辦。

  他透露,在《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修改稿中,對雙重管理體制有所突破,比如學校、醫院等按照現行法律規定,需要前置審批的民非單位就要前置審批,對於不需前置審批的民非機構,則進行直接登記。“這與‘挂靠單位’有本質不同”。但最終稿需由國務院公佈。

  另據《財經》報道,民政部提交的《基金會管理條例(修訂草案送審稿)》也顯示,民政部門可能成為唯一的登記管理機關,負責基金會的註冊登記和日常監管。如無意外,新《條例》今年內即將頒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