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愛公益頻道 > 公益資訊 >

叩問農地污染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23日 09:5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半月談網綜合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民以食為天。

  從古到今,糧食在中國一直有著格外特殊的意義。然而從2月14日《新世紀》週刊報道的“鎘米殺機”到近日《中國經濟週刊》報道的“土壤毒禍”,一場關於“糧食還能不能吃?”的極端討論在網絡上快速傳播著……究竟有多少農地遭到污染,市場上多大比例的糧食又是“有毒”的?這些問題的答案關乎民生根本,是我們無法回避的叩問。事實上,對農地污染的關注,《半月談》雜誌從2007年就開始了——

  2009年4月13日,雲南陽宗海砷污染事件時隔十個月後的現場,廠區外黑色防滲漏的塑料佈下被“封存”的土地。

  “中毒”的土地

  2007年,半月談記者在廣東、江西等省份調查了解到,我國一些地區的土壤污染日益嚴重,特別是土地中重金屬含量、有機污染物和農藥殘留嚴重超標,造成有害物質在農作物中積累,並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危害人體健康。

  土壤是構成生態系統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國家最重要的自然資源之一,也是很多污染物質的最後歸屬地。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中毒”越深,生態環境、食品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就越令人擔憂。

  土壤“中毒”愈來愈深

  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研究員萬洪富曾主持了“廣東典型地區土壤污染探查研究”的課題,其對珠三角和汕頭、湛江地區的調查結果顯示,土壤污染已十分嚴重,尤其是經濟發達的珠三角地區。珠三角的南海、順德採集的土壤樣本汞超標率分別達到69.1%和37.5%;順德、中山等地的土壤樣本鎘超標率達到40%。珠三角土壤農藥殘留物、有機物污染等則廣泛存在。

  此外,部分地區農田重金屬污染加重、面積擴大。據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研究員陳能場介紹,1999年,廣東省在對179個保護監測點近8.4萬公頃農田的監測中,發現稻田重金屬超標率高達70.9%。一些重金屬污染區,土地根本長不出蔬菜和糧食,原來正常生長的農作物在超標的重金屬作用下,被活活毒死。

  就全國而言,土壤污染正呈加劇趨勢。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受污染的耕地約有1.5億畝,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萬畝,固體廢棄物堆存佔地和毀田200萬畝,合計約佔耕地總面積的1/10以上,其中多數集中在經濟較發達的地區。

  土壤污染問題已引起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關注。2006年7月,全國土壤現狀調查及污染防治項目正式啟動,這次土壤“全面體檢”總經費預算10億元,按照規劃,目前已進入野外採樣和實驗室分析的實施階段。在此之前,我國尚未組織過全國性有關土壤污染的調查。

  土壤污染的三大源頭

  工業及採礦業污染、農業面源污染和生活廢棄物排放,是土壤污染的三個主要源頭。

  記者在廣東、湖南、江西三省土壤污染重點區域調查發現,這些污染“重災區”的形成多與工業污染和礦區亂採濫挖、尾水尾砂亂排亂放有密切關係,有的已對周圍群眾生命健康造成傷害。

  珠三角地區一些地方小型電鍍廠、造紙廠、塑料廠等高污染企業的廢棄物,很多都未經處理就排放,有害物質最後都沉積在土壤中。據廣東省環保部門調查,目前,廣東污水日處理能力669萬噸,雖然排全國第一位,但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僅47%,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只有83.87%。

  按照規定,採礦要建有尾砂壩。正規企業的尾砂壩,要定期覆土、加沉澱劑,加水、種樹。記者調查發現,一些民營企業在建造尾砂壩時偷工減料,有的根本不建尾砂壩。記者在江西省較大的鎢礦産地大余縣漂塘鎢礦採訪發現,當地一些民營企業亂採濫挖,洗砂廢水、生活污水和尾砂就直接排入附近河流中。

  據江西鎢業集團公司介紹,目前該地堆積在河谷中的廢渣、尾砂達8萬立方米以上,近幾年下游河床已經抬高近2米,一遇暴雨,河水漫堤,沿河居民苦不堪言。

  農藥化肥過量施用也是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在我國稻米生産大省湖南,農業部門調查資料顯示,與1983年相比,湖南省近些年化肥使用量增長了約70%,其中平均當季利用率僅有約30%,比發達國家低20個百分點。

  沒有被吸收的農藥,則大部分以大氣沉降和被雨水沖刷的形式進入土壤和農産品中,造成農藥殘留污染。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特別是偏施氮肥,使土壤酸化板結,造成耕地退化和農産品硝酸鹽污染。此外,一些地方畜牧養殖場廢棄物排放量大、處理率低,也導致土壤“不堪重負”。

  生活垃圾污染、城市垃圾下鄉,也加速了農村耕地的“毒化”。據統計,目前我國每年有1.2億噸的農村垃圾露天堆放,一些城市還經常將未經處理的垃圾往城鄉接合部的農村一倒了之。

  土壤污染嚴重威脅群眾生命健康

  “環境保護不能只盯著藍天白雲而忽略了腳下的大地。”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研究員萬洪富説。

  土壤污染具有隱蔽性和潛伏性、不可逆性等特點。目前,土壤污染對我國國民健康和經濟社會的巨大危害已經顯現。據權威估算,全國每年因重金屬污染的糧食達1200萬噸,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農業和土壤修復專家認為,目前我國以佔全球7%的耕地養活著22%的人口,耕地資源十分緊缺,而土壤一旦遭到破壞,修復十分困難。因此,國家有關部門應儘早將控制污染與治理並舉,保護有限的土地資源。

  令人擔憂的是,雖然現實已經非常嚴峻,相當多幹部和企業在追求GDP、追求效益時,對土壤污染的嚴重性和危害性缺乏認識。同時,由於經費短缺等原因,國內一些學者開展的土壤修復試驗難以深度推進。

  自1997年至今,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環境修復中心主任陳同斌帶領他的團隊,在全國範圍內對土壤污染治理的狀況進行了調查,足跡踏遍湖南、雲南、廣西、貴州等地多個礦區。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研究員陳能場來自香港,他捨棄香港優厚的待遇,來到一些土壤受到嚴重污染的農村,幫助村民進行農田土壤修復。但是,專家們的科研舉步維艱。

  陳能場已摸索出了一套修復植物輪作技術,通過邊生産邊修復,最終達到糧食安全和完全修復的生態安全。他説,自己很想為農民做點事,但經費短缺,很多研究無法開展。陳同斌雖然已經找到能吸收砷元素的植物──蜈蚣草,並在湖南郴州建立了修復基地,但在推廣時也面臨經費短缺難題。

  陳同斌説,與水污染、大氣污染不同的是,土壤污染影響是根本性的,如果不加以有效防治,僅靠土壤自然恢復,一般需要兩三百年。鋻於此,陳同斌、陳能場等專家呼籲,加大對礦産亂採濫挖的整頓力度,控制高污染企業、城鎮和農村廢棄物的排放,嚴禁國家禁用的農藥在市場流通,從源頭上防止新的土壤污染。

  同時,政府應加大對污染土壤修復資金扶持力度。政府部門應對重污染區植物修復推行補貼,提高全民參與受污染土地生物修復工程的積極性。此外,應儘快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通過立法推動土壤污染防治的整體推進。(記者 徐清揚 李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