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愛公益頻道 > 公益人物 >

陳玉蓮:從小龍女到志願者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24日 09:5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京華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陳玉蓮和收養的兩個“女兒”來京休整期間看望“愛心170行動”的玉樹孤兒。本報記者楊天嘯攝

  陳玉蓮,也許很多人已經淡忘了這個名字,但提起83版的“小龍女”,當年的玉女形象依然歷歷在目。1993年,她退出娛樂圈,帶著微笑做起了公益。2008年汶川地震,她來到內地,成了一名志願者。現在的陳玉蓮,沒有名車名包,一身運動裝,一部越野車,與兩個認養的女孩、3個隨行人員,穿行在最貧困、最偏遠的山區。

  成長在百人大家庭

  坐在麥當勞裏的陳玉蓮很放鬆,對於她來説,她更習慣和一群人在一起,尤其是年輕人。她不太在意是否有自己的私密空間,她説這與她的童年生活有關。小的時候,她曾和100多個人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

  陳玉蓮出生在鄉下,在她那個時代,城裏的家長如果覺得孩子調皮,就會把他們放在鄉下,讓他們自己學著生活,她的家就成了這些孩子們的宿舍。在她的記憶中,她的家很龐大,除了自己的5個親兄妹,剩下有近百人,全是在附近上學的孩子。她的家有一張木制的大通鋪,她一直和這些孩子睡在一起,在成長過程中她和這一百個孩子早已成為了一家人,有時她會幫廚,也會跟著大人抱著一百多個人的衣服去刷洗,大家一起嘻嘻鬧鬧,她從來沒覺得苦。

  這些孩子們的家長,有的會負擔孩子的生活費,但給不起錢的,陳玉蓮的父母也不再計較,照樣提供他們吃住,直到他們讀完高中。

  家裏沒錢的時候,母親就會讓7歲的陳玉蓮去找賣菜的阿姨“賒菜”,這些人也不會追著家裏要錢,通常都是有錢再付。陳玉蓮説,小時候,管別人要東西是她最不願意做的事情。

  從大明星到志願者

  長大後,陳玉蓮成了一名演員,拍完《神雕俠侶》,“小龍女”就成了她的代名詞,然而一次偶然的機會讓她成為了“義工”。

  那時候,母親生病住院,陳玉蓮每天都要去醫院陪護,在這個過程中,她第一次接觸到了進行臨終關懷的義工。從好奇到投入,她也漸漸成為臨終關懷義工中的一員,每週支援奉獻一天時間和垂危的病人聊天,一直堅持了整整一年時間。

  做義工的過程中,她會因為“名氣”的緣故,被病人追問各種奇怪的問題,但更多的時候,她發現借由“名氣”所帶來的便利。在面對一些重病患者的時候,陳玉蓮的“名氣”常常能夠幫助他們排憂解難。當一些貧困患者得不到及時治療時,他們會想方設法找到陳玉蓮,陳玉蓮知道後就會四處打聽,哪個人在醫院裏説話有分量,然後她就會跑到那個人面前説,某某是我的朋友,很需要治療,能不能想想辦法,由此幫助了很多人。

  有一個只有22歲的年輕媽媽罹患癌症,在她的身邊還有一個智障的孩子。絕望的年輕媽媽通過各種關係找到了陳玉蓮,希望將智障的女兒託付給她。看到年輕媽媽的遭遇,陳玉蓮不禁落淚。“那真的很悲哀,但是沒有辦法,智障孩子離開媽媽的照顧是沒法生活的。”通過努力,最後陳玉蓮把孩子交給了一家外國人收養,算是了結了這個年輕母親的願望。

  用陶藝幫助自閉患者

  1993年開始,陳玉蓮淡出娛樂圈,成為一名專職社會工作者,為精神病人和智障兒童教授陶藝。

  第一次踏入精神病院和病人們接觸的時候,陳玉蓮滿是擔心。有的病人用刀不停地戳著面前的陶土,有的則面向墻壁一言不發。她忍著恐懼,站在了病人的中間,接受好奇、欣賞、懷疑以及漠然的眼光,耐心地將陶瓷的製作流程教授給這些特殊的學生。“他們真的會有所改變,有些人甚至可以跟你交流了。”陳玉蓮興奮地看到這些變化。

  隨後,她和兩個朋友又開設了社區陶藝培訓中心,幫助智障人士康復。那時候,陳玉蓮完全成為一個耐心的老師,忙碌地在智障學員間穿插,指導他們如何搓泥、卷條、刻花……看見他們完成每一個步驟,她會豎起大拇指,用肢體語言説一句真棒,而這些智障人士也會毫無保留地給她一個大大的笑臉。

  有一個學生患有嚴重的自閉症,20多年沒有開口説話。在藝術治療過程中,這名自閉症患者看到其他同學的作品,也急於想做出一件成品。在這種情況下,他開始學著與旁人溝通,竟然開口説話了。陳玉蓮説,其實做義工也有虛榮心,讚美就是一種回報,聽到了就更喜歡做下去,這一做就是15年。

  震後回到祖國做公益

  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時陳玉蓮正在加拿大,得知地震發生的消息,她很快隨著一家慈善機構趕赴四川震區當起了志願者。兩個半月的時間裏,她租車去過北川、綿陽等重災區,參與重建小學、分發棉被、搬運物資。“我沒有多少錢,我們就多做一些力氣活。”陳玉蓮的另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對災區的需求進行了解。

  她在四川的大山裏艱難行進,有時候會連續爬4天的山路才能到達目的地。然而剛開始,災區的人對這些陌生人還有懷疑,她此時便不得不拿出當年和劉德華一起合影的劇照,對方才打消疑慮,給她講了災後學校和山裏人生活的情況。她從第一線蒐集到的這些需求,很快成為了各種慈善機構捐贈的對象。

  為了方便,去年陳玉蓮購買了一輛越野車,與幾個志願者深入西部山區,了解當地人的需求,這樣直接探訪的方式讓她感覺,她幫助了最需要幫助的人。

  跟蹤式助養

  在進行救助的同時,陳玉蓮也在反思,她覺得自己寵壞了這些幫扶對象,很多人已經把自己定位為弱勢群體。

  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在貴州遇到了兩個女孩子。女孩詩涵(化名),15歲,家裏是城市低保,家裏只有一張床,放在一個公寓樓的樓梯間。還有一個女孩子婷婷(化名)的家庭狀況也是類似。如何幫助她們改變生活?陳玉蓮産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她決定收養她們,用自己的經驗去教導這些孩子。她把兩個孩子帶在身邊,每天只要看到她們有不對的地方,就會馬上指出來。小到見到陌生人需要微笑打招呼,再到吃飯前一定要讓長輩先坐下……兩個女孩子在一點一滴地改變著。這種跟蹤式的助養方式,讓她很放心。“我們幾個志願者年紀都不小了,爬不動山了。希望她們,以及更多年輕人能夠接我們的班。”陳玉蓮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