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雷鋒精神 建設文明社會——公益路上,我們“雷”厲“鋒”行
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25日 10: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新社
中新社杭州11月24日電 (李飛雲)兩年前,中國綠色碳基金溫州專項成立,是中國第一個地級市成立以增加碳匯,應對氣候變化為目的的公益性基金專項。如今,該基金已募集到1800萬元人民幣的資金,投入所造的第一個碳匯林樹木已長至六七米高,綠了昔日荒山。
碳匯是指從大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或機制。與工業減排相比,森林具有十分重要碳匯功能。林木每生長1立方平方米吸收1.83噸二氧化碳、放出1.62噸氧氣,《京都議定書》把植樹造林和森林管理列為減緩氣候變化的重要途徑。
浙江省林業廳廳長樓國華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浙江前幾年氣候異常而損失巨大,如颱風、雨雪等自然災害,浙江民間對氣候變化危害的認同度高,所以全民參與募捐基金的程度也高,有老百姓、市民、公務員、甚至小學生等,捐款從企業的人民幣500萬元、100萬元,到個人的50元、10元。
溫州專項基金成立近兩年時間裏,募集到1800萬元人民幣的資金,採取碳匯林産生的碳匯指標給捐資人,受益給造林者,委託專業造林公司或村民合作社完成造林和管護。現在,全市共實施5個碳匯造林項目,面積2萬畝。
溫州林業局局長徐順東説:“溫州專項基金現在有一大批志願者和普通老百姓充當‘粉絲’。”
今年7月份,寧波鄞州成立中國第一個縣級基金專項,大批企業響應,迅速募集到8000萬元用於種植“碳匯林”。如雅戈爾集團就捐資500萬,而募集的資金則由政府統一安排監管監督,進行平原綠化,在路邊河邊等地造碳匯林。
樓國華説,目前,中國未形成碳交易市場,但國際上已出現,今後隨著碳交易市場的形成,産品進入國際市場的碳關稅時代也會到來。
溫州市永嘉縣原野園林工程有限公司在去年11月向中國綠色碳基金溫州專項出資50萬元,用於人工造碳匯林。公司董事長李星濤説:“現在談碳匯交易是還早,但樹木成長需要時間,如果等到市場形成時再種樹就來不及了,如果市場10年後還不成熟,至少山上的樹木還可用,因此,造碳匯林百利無一害。” 如今他繼續追投500萬建立“浙江原野園林植物科技研發中心”,開展碳匯林造林優良樹種及其固炭量的研究,觀測、記錄各樹種的固碳量。
蒼南振海農業開發公司的碳匯林可謂是中國造碳匯林的首個標準示範地,幾千畝的碳匯林,經近二十個月的生長,已有六七米高,一改昔日荒山的荒蕪,鬱鬱蔥蔥。董事長蔡暉告訴記者:“按照碳匯林的標準去造林,不僅可以賣木頭,以後還可以賣‘碳匯’。”
溫州林業局局長徐順東表示,溫州森林資源豐富,鄉土樹種1200多種,其中許多樹種非常適宜用於發展碳匯林,由於溫州在上個世紀80年代以前將林地種植旱糧,而後拋荒至今的坡耕地近百萬畝,符合碳匯造林要求的宜林地充足。如今,溫州已經有7家企業出資造碳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