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愛公益頻道 > 公益人物 >

湖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火燒坪鄉黍子嶺村鄉村醫生鄧萬祥先進事跡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11日 16:1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扶貧基金會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鄧萬祥 男,57歲,湖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火燒坪鄉黍子嶺村鄉村醫生,一個不圖名利,為地方群眾脫貧致富紮根基層衞生事業的時代楷模。童年家境貧寒,少年立志學醫。1969年報名參加武漢空軍醫療隊在合作醫療發源地長陽樂園鄉開設的“紅醫班”學習,同年結業。1971年,跟隨當地老中醫學習中醫。後回鄉當赤腳醫生。 他是新中國第一代“赤腳”醫生,一路風塵,只為十里八鄉父老的健康;他是一名不平凡的“赤腳”醫生,懸壺桑梓,只因病人求助的眼神。從醫40年來,不僅為當地群眾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還一路播撒愛心,為近萬名貧困患者減免醫藥費近10萬元,治愈疑難雜症數千例,成為遠近聞名的“扶貧名醫”。
       從事鄉村醫生工作40年,從一個不諳世事的農家孩子,成長為群眾喜聞樂見的貼心人;從一個連26個英文字母也認不全的小學生,成長為對中醫、西醫治療技術熟捻於心的鄉村醫生;從一個默默無聞的農村青年,成長為數千農民群眾患病後“欽點”的最放心的人,從一個最基層最普通的“赤腳白衣”,成長為數以萬名百姓公認的“扶貧醫生,讓高山群眾不再“因病返貧、因病致貧”。
       長陽火燒坪鄉黍子嶺村中心衞生室醫生鄧萬祥,以自己的從業之路,詮釋着新時期中國鄉村醫生的風采。也正是這樣一個普通的中國鄉村醫生,40年來,靠自己精湛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以一位鄉村醫生的實際行動踐行着自己的信念與人生價值,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忠實地詮釋着“救死扶傷”的職業使命,以自己的默默付出傳遞着白衣天使的愛心。

傳承合作醫療精髓,成就新型農村醫生

       投身農村醫療事業40年,使57歲的鄧萬祥感慨頗多。
       1969年,小學剛剛讀完的鄧萬祥報名參加當時在農村合作醫療發源地——樂園鄉開展的合作醫療“紅醫班”培訓活動。從這年秋天開始,鄧萬祥便開始了“白天勞動、夜晚上課、一把草藥、一本醫書”的最基本的培訓課程和生活。為了學好培訓課程,年輕的鄧萬祥曾創下連續半年對各種疑難雜症的筆記整理達50000字的輝煌紀錄,培訓的艱苦和枯燥程度是不言而喻,但他憑着年輕人特有的工作熱情,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
      老一輩醫療工作者嚴謹負責的工作態度深深地感染着他,漸漸地,他對醫療工作有了全新的認識:那些縱橫在紙上的不再是簡單的文字,而是一條條關係國計民生的、須臾不能放鬆的生命大動脈,並深感自己如同森林裏一隻負責反復巡視病蟲的“啄木鳥”,沉甸甸的責任感油然而生。一位位父老鄉親因為病痛折磨而一貧如洗的局面讓他焦慮,讓他愧疚。
       1969年,培訓結業後,當時所在的黍子嶺村缺少醫生,他毛遂自薦開始鄉村醫生工作。在隨後的日子裏,他不斷提升自我,用傳統中醫和西醫的技術來幫助群眾,稍有閒暇還種田、養豬,貼補家用。
       1971年,他將年逾古稀曾在資丘開藥號的一個老中醫背到家裏來贍養,老中醫教給他許多中醫技術,後來老人辭世,留下一箱古醫書,至今讓他受益匪淺。在從醫40年期間,其責任感與日俱增。
       40年來,北到榔坪、東至鴨子口、西至巴東、南到資丘總數超過100個村寨都反反復復留下他的足跡。作為一位普通的鄉村醫生,鄧萬祥同志一直堅持在生産第一線,為當地群眾提供就醫服務。為提高診療質量,確保群眾小病不出村,花小錢就能治療好病。他自加壓力,認真學習醫學知識,對3000多個村民家的情況爛熟於心,一些常年患病的病人電話號碼更是過目不忘,有大病流行時便開展逐家逐人排查,標準化實施,為當地政府部門及時消除隱患。
       每逢重大疾病流行期間,他會在核心家庭或對重點區域實行不間斷全時段的“加密看守式服務”,多次圓滿完成重要醫療保障任務,受到了有關部門的好評。
       2003年的非典流行期間,傳染病疫情一直牽掛着鄧萬祥的心,為了讓群眾預防為先,讓廣大群眾心裏有底,鄧萬祥親自抓草藥給群眾熬草藥喝,全村3000多村民無一被感染。
       在萬家團圓的新春佳節,鄧萬祥多次到幫助村裏的困難病患家中,為他們熬藥,為他們確診。這些年的春節和重要節假日期間,他始終戰鬥在為群眾提供醫療服務一線,並且為群眾提供的醫療技術過硬,讓很多群眾一些小病基本可在村衞生室得到較好的治療。
       鄧萬祥從成為“赤腳醫生”之時起,就為自己定下了從醫行規,即在群眾常見小病面前,是醫生;在大病情形下,是參謀,在病人重病時候,自己扮演的就是病人家屬角色。每遇家境困難的病人,他總是主動減免醫藥費,或者免費為他們治療,堅持讓每一個病人用得起藥,看得起病。
       2003年, 村民劉昌梅癱瘓在床幾十年,三天就要花去藥費2000多元,家庭收入有限不堪重負,鄧萬祥知道這個情況後,當即騎車到她家為其問診,,堅持免費為他醫治,自已為其墊上2000多元醫藥費;村民黃昌福家裏經濟狀況不好,前年腿不慎骨折後,每天要花去藥費300多塊錢,對於他的家庭來説是個不小的壓力。鄧萬祥得知這個情況後,馬上騎車給他送去一罐熬好的草藥,分文不取。三個月後,村民黃昌福得到痊癒;村民劉世瑩被絞車絞斷大腿,在外地醫院進行初步處理就因無錢醫治回到村裏,找到鄧萬祥,鄧當即二話沒話,馬上給他確定較好的治療方案,使其很快痊癒,治療的費用一直沒有還上,成了劉世瑩老人的心病,直到辭世。至今,鄧萬祥一直沒有向劉的家人提及此事。
       像這樣,在危難之機救死扶傷義不容辭的事例,鄧萬祥記不清有多少次了,他也習以為常了,他覺得這是一個基層醫務工作者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多年來,他堅持少收費、低收費、不收費為父老鄉親提供醫療服務,深得患者信賴。在他的醫療室有兩項明確規定尤其讓人肅然起敬,一是70歲以上的老人就診,可免治療費;二是當地兒童前來看病,一律免費。此外,鄧萬祥還堅持常年上門為農戶看病,不僅免收出診費,就連打針注射等醫治費也只象徵性地收點費用。
       群眾説,不僅鄧醫生的醫術好,醫德高。村民鄧詩平腿骨折,在外地醫院花上上千元沒有治療好,回家後到鄧萬祥的村衞生室開了藥,僅花幾百元就治療好,現在腿能自由活動,對生産生活完全沒有障礙,現在成了當地靠養羊種菜的致富&&人。
       2008年1月,嚴重的冰雪災害不僅讓導致村裏的交通要道難於通行,村民看病受到嚴重影響,鄧萬祥不僅坐鎮村醫務室電話詢問病情,還身體力行的翻山越嶺給村民送醫送藥上門……
       這幾年,深入山區、深入村民家中了解農村醫療衞生以及群眾病情,成了鄧萬祥的家常便飯。冬天大雪走山路到村民家中,農曆臘月三十還在村民家中問診,剛到村民家完成問診就又連夜趕到另一個村民家……;鄧萬祥為工作多次遭到家人的不解,一個月只有一兩天在家,無暇照顧妻子,家裏的農活全讓妻子和兒子一起硬撐……
       鄧萬祥同志參加工作後,一直活躍在一線為群眾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困難,夜以繼日的加班加點,家中至親有重要事情都沒有時間照護,以至於家人至今頗有微詞……
       這樣那樣的榮譽還是紛至沓來。“衞生先進個人”、全市“先進工作者”、市“優秀共産黨員”、鄉“先進個人”、“縣勞動模範 ……面對這一連串的光環,一向低調、紮實肯幹的鄧萬祥認為,自己只是做了份內之事。而在他的村民看來,鄧萬祥身上始終煥發出一種感人的力量,這種力量便是“40年如一日地保持一種責任感,並將其落實到諸如“細若髮絲”般的小事、瑣事之中”。
 
心懷群眾,堅持送醫送藥上門

       作為一位普通的鄉村醫生,鄧萬祥同志一直堅持在生産第一線,為當地群眾提供方便的就醫服務。從上個世紀70年代搖着鈴鐺步行出診,後來騎馬出診,到現在騎着摩托上門,40多年滄桑,一路風塵,他先後從步行跋山涉水,到養過5匹馬幫助馱藥,以4輛摩托車被自己騎至報廢。在出診路上,鄧萬祥被蛇咬過,被狗咬過,跌進過天坑,騎摩托車深夜出診,連車帶人衝進在田溝河池中不記得有多少回,好幾次差點把命都送掉了。
       黍子嶺村地處偏僻,離火燒坪集鎮還有15公里山路,隨着大量青壯勞力出去務工,空巢老人逐年增多。據了解,空巢老人的比列已經超過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一。這些老人體弱多病,出行不便,這個群體的看病就醫矛盾就相對突出。這也成為鄧萬祥心中的心病之一。
       如何為這個弱視群體的老人解決就醫問題,鄧萬祥只能採取勤跑,勤問等來解決難題。對這些老人,送醫送藥上門是常有的事情。經常是雷打不動的自己騎摩托車去往這家,又到達那家,方便了患者,卻累壞了自己。去年,鄧萬祥因心臟病突發兩次昏倒在送醫途中,幸好有路過的群眾路過,及時送到醫院才得以治療。
       2007年夏天,村裏的一位老人病重,他深夜騎車前往,不想被路邊的石頭絆了腳,鮮血直流,摩托車壞了就丟在路上,腳上有傷口,穿鞋子會更疼,自己乾脆把鞋子脫了深一腳,淺一腳摸黑前往村民家中,由於治療及時,採取的治療方案得力,村民轉危為安。而他給村民處理好後,又摸黑把撞壞的摩托車推回家。
       2003年, 村民劉昌梅癱瘓在床幾十年,在院住院三天就要花去藥費1000多元,家庭收入有限,不堪重負,鄧萬祥知道這個情況後,當即騎車到她家為其問診,堅持免費為他醫治,自已為其墊上2000多元醫藥費;村民黃昌福家裏經濟狀況不好,前年腿不慎骨折後,在院每天要花去藥費300多塊錢,而對於他的家庭來説無力承擔這筆治療費用的壓力,將患者接回家中。鄧萬祥得知這個情況後,馬上騎車給他送去一罐熬好的草藥,分文不取。三個月後,村民黃昌福得到痊癒;村民劉世瑩被絞車絞斷大腿,在外地醫院進行初步處理就因無錢醫治回到村裏,找到鄧萬祥,鄧當即二話沒説,馬上給他確定較好的治療方案,使其很快痊癒,治療的費用一直沒有還上,成了劉世瑩老人心病,直到辭世。至今,鄧萬祥一直沒有向劉的家人提及此事。
       像這樣在危難之機救死扶傷義不容辭的事例,鄧萬祥記不清有多少次了,他也習以為常了,他覺得這是一個基層醫務工作者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多年來,他堅持少收費、低收費、不收費為父老鄉親提供醫療服務,深得患者信賴。在他的醫療室有兩項明確規定尤其讓人肅然起敬,一是70歲以上的老人就診,可免治療費;二是當地兒童前來看病,一律免費。此外,鄧萬祥還堅持常年上門為農戶看病,不僅免收出診費,就連打針注射等醫治費也只是象徵性地收點費用。
       2008年1月,嚴重的冰雪災害不僅讓導致村裏的交通要道難於通行,村民看病受到嚴重影響,鄧萬祥不僅坐陣村衞生室電話詢問病情,還身體力行的翻山越嶺給村民送醫送藥上門……
       這幾年,深入山區、深入村民家中了解農村醫療衞生以及群眾病情,成了鄧萬祥的家常便飯。冬天大雪走山路到村民家中,農曆臘月三十還在村民家中問診,剛到村民家完成問診就又連夜趕到另一個村民家……;鄧萬祥為工作多次遭到家人的不解,一個月只有一兩天在家,無暇照顧妻子,家裏的農活全讓妻子和兒子一起硬撐……
       鄧萬祥同志參加工作後,一直活躍在一線為群眾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困難,夜以繼日的加班加點,家中至親有重要事情都沒有時間照護,還讓家人頗有微詞……
 
以群眾為本,構建和諧醫患關係
 
       在黍子嶺村村民眼中,鄧萬祥是一個非常嚴厲的人,這體現在他對待工作一絲不茍的態度上。在工作中,不少村民都能不假思索地舉出他的若干“嚴厲之處”來:如必須用這種藥,就要堅決用。那墻上的各項制度充滿了這樣那樣的數字,其實是對他個人的提醒;不分老小“硬性”推行電話回訪和上門問診制度,把一些老同志“折磨得夠嗆”……等等,不一而足。
       海拔1800米的黍子嶺地域廣,群眾居住分散,山高路遠,患病也不盡相同,這就給自己回訪以及問診上門帶來了難度。時間長了,也覺得枯燥。鄧萬祥只得對自己的時間進行了較大調整,將一些小病患要求不是很高的感冒等歸入到自己的綜合服務中,另外,將一些病情比較穩定的村民進行定期回訪,對着急的病患及時上門診治,這就讓自己有機會分離多個患病群體,有效提高自己的診療以及服務質量。  
       其實,上門問診必須一絲不茍,必須獲取有效的診療信息,提前制定相應醫療措施,以保證工作能夠順利、有序、高效地開展。對於鄧萬祥來説點子又層出不窮,他提出新設想:針對每週的需要問診的重要病患,事前制定診療計劃,使自己能提前了解到下個時段將要進行的工作。
       而當這一切成為往事時,村民心裏多的是對鄧醫生的一片理解與認同之情,因為大家深知:診療工作事關大局,分分秒秒皆無小事。他對診療質量要求很高,對自己從來就是要求很嚴。而且,與其朝夕共處多年的村民們還發現,他的“嚴厲”之後,目的是“溫情脈脈”的。
       鄧萬祥同志在關心村民生活的同時,他更樂意給他們營造一種樂觀的環境,他常説:“應該相信自己,相信醫療技術”。鄧萬祥是這樣説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十分重視村民的身體健康,一到農忙時節,往往不忘給一些病患打電話告訴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久而久之,在村民産生了一種積極進取的心態。更多的村民則在他的影響下形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做到疾病從治療為主,轉變到從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從預防為先。

40年的信守,不為名利,只為群眾的健康

       從1969年16歲開始算起,鄧萬祥在黍子嶺村行醫至今已有40年。從上個世紀70年代騎着馬搖着鈴鐺出診,到現在騎着摩托上門,40多年滄桑,一路風塵,他先後從步行過,養過5匹馬幫助馱藥,4輛摩托被自己騎的報廢。在出診路上,鄧萬祥被蛇咬過,被狗咬過,跌到進天坑,騎摩托車深夜出診,連車帶人衝進在田溝河池中不記得有多少回,好幾次差點把命都送掉了。
       鄧萬祥説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有錢沒錢都得給病人看病,這是醫生的職責。”在診所,一疊厚厚的賬簿被他壓在抽屜的死角。翻看這幾十本賬簿,每一本都記得密密麻麻,一般賒賬都是累積多次,少則幾十百把塊,多則幾百上千元;短的半年一年,長的三年五年。村子裏的特困戶、五保戶,幾十年來都是免費在他這兒治病。家境十分貧困的村民劉世瑩,癱瘓在床多年,多年在這裡賒賬治病,僅藥費就花去三四千,直到去世也沒還上。這樣的例子不少,鄧萬祥卻毫不在乎:“他們欠賬但不賴賬,我從來不用催賬,只要有了一點錢,就會來還給我。”
     初步統計,40多年來,鄧萬祥免費為10000多村民治病,共為1000多人墊付了10多萬元,最多的墊了4000元以上。
     這麼多的賒帳,虧空的錢怎麼來填平?鄧萬祥的妻子説,“沒法填平。靠咱們自己開荒種菜,養豬養牛,能補貼點就補貼點吧。”她介紹説,這40年,鄧萬祥一個人堅守在這裡,因為工作忙,鄧萬祥的飲食一直沒有規律,有時候一天吃上一碗方便麵,有時候忙的一天吃不上飯。40年如此。
       其實,鄧萬祥根本用不着受這份罪。鄧萬祥的兒子是種田好手,一季高山蔬菜收穫就有10多萬的收入,嫁出去的女兒每年還供上贍養費,家庭條件都不錯,老兩口其實都可以在家享享清福,安度晚年。此外,還在早年,當鄧萬祥的名氣漸漸大起來以後,多次有人調他進城當醫生,甚至有一年集鎮上請他去衞生院坐診,都沒有搬動這尊“菩薩”。
       從一個鄉村醫生的角度來看, 鄧萬祥的醫療室病人慕名而來的連年增多,特別是自己擅長的中醫療法,引來沿海一帶的患者慕名前來求診。但他的收入卻逐年下降,認識鄧萬祥的人都知道,這是他多年扶危濟困、心繫病人的結果。他認為,一個真正救死扶傷的醫務工作者,是不能單憑經濟效益來衡量的,現代鄉村醫生鄧萬祥猶如照亮行人的路燈,奉獻的是自己,照亮的是別人,也正是有着這樣一位鄉村醫生的長期堅守與奉獻才讓這個1800米海拔的高山鄉鎮迅速脫貧致富,發展成為“全國高山蔬菜第一鄉”。

自籌資金建設標準衞生室,解決群眾就醫難
 
       2008年,鄧萬祥看到原先設立在他家中的中心衞生室,由於路途遙遠,不通公路,他將自己剛投資建設好的衞生室捨棄,選擇在村中處於中心位置的原村中心小學作為新的衞生室地點。當時,很多村民贊同他的想法,但是沒有資金支持,為了建設更為規範,硬體更好的衞生室,更好的為村民服務,他只得把家中的幾十頭豬賣了籌集資金,動員家人一起對中心小學進行整修。家人一起幹了1個多月,中心衞生室才初具規模。現在,仍還有一半沒有得到整修。鄧萬祥同志説,還將增設觀察室、休息室、烤火室、還想在2樓建庫房、將寬帶牽來,增加娛樂場所,這些場所的建設將使鄧醫生又將面臨近10萬的資金缺口。
       其實,鄧萬祥的家人並不願意他出來“折騰”,已經年過56周歲的鄧萬祥本應在家安享天倫,含飴弄孫,但是他有股年輕人的衝勁兒,況且這是為村民做好事,經過鄧萬祥的游説,家人成了他成就事業為民服務的堅強後盾。
       為了建設更加規範的村中心衞生室,他借了兒子好幾萬元至今沒還,還命令兒子放棄農活,來工地幫忙幹活,自己買建材,嚴格按照甲級以上衞生室的標準,自己建設。
       為進一步提高硬體質量,他確定了詳細的目標,收集了相關的資料,對需要進行規劃的區域進行了不斷的測試及勘查,2009年,他們先後完成對觀察室、中藥房、西藥房等建設,目前還在設法籌資建設庫房和隔離室等。
       自己花“冤枉錢”,還不知道什麼時候能收回來。不少群眾説,鄧醫生建這個衞生室是把錢砸進水裏,水泡泡都沒有冒出來一個。如今,這個衞生室基本建成了,村民可以少走半天路程到原來的衞生室去看病了,但是,也有不少人對鄧醫生擔憂。這個全年毛收入不到10萬元的衞生室,鄧醫生完全是在貼錢為村民辦實事。衞生室建設完工後,他還將聯合村民從6公里外引來泉水,解決幾十年來村民靠吃雨水的難題,還將寬帶網絡拉進山裏,讓村民了解山外的世界,促進本地蔬菜産業的發展,他還將組織村民將通村水泥路延伸至各家各戶…
       鄧萬祥説,建設這樣的標準的衞生室初衷完全是為了方便村民,讓村民少走路,少花錢。
       鄧萬祥同志是從農村一步一步踏踏實實走出來的,從醫40年來,他一直深入一線,從醫療技術上下功夫,與群眾加強密切聯絡,強化自身服務意識,抓住工作短板,發現並激勵自己,從而達到提升自身素質的目的。
       為了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鄧萬祥參加中專醫療專業水平學習並且順利畢業,現在仍在進行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學習,希望能儘早通過考試,順利拿到《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證。鄧萬祥還採取了多項培訓方法,典型案例講解、實踐操作、對古醫書進行整理以及與上級醫院各專業技術人才互學等等。通過這些形式多樣的學習,極大程度上提高了自身業務水平,增強了實際操作經驗,並使自己更加理解了創學習型企業學習,做知識型醫生的重要性。
       有人説,鄧萬祥是人民群眾的貼心人。但是,鄧萬祥同志深深懂得,在當今知識爆炸的年代,光有紮實苦幹的精神是不夠的,還必須實施繼續教育,不斷“充電”。不論時間長短,他都當作不斷充實自己的極好機會,老老實實地學習,認認真真地鑽研,不因自己業務熟練而松懈。“滿受損,謙受益”,不斷向知識索取使他的業務功底越來越厚實。他不僅重視書本知識的學習,而且注重總結昇華實際工作經驗,積極向上級醫療部門求教。
       更難能可貴的是,鄧萬祥在抓業務技術、抓為村民診療的同時,在工作生活中常以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作為一名黨員,作為農村一位普通的農村醫生,鄧萬祥説,下一步將要做好衞生室的規劃,還要引領群眾進一步提高生活質量和水平,還有聯合村民引水、拉近寬帶網絡的繁重建設任務等着他。如今的他正以滿腔的熱情,積極準備投身於工作當中去,為山區群眾提供更加優質的醫療服務。

無私奉獻,扶貧濟世的行醫靈魂

       在40年的農村行醫生涯中,他始終把醫德作為鄉村醫生的靈魂。村衞生室面向的是農民群眾,面向的是弱勢群體,在面對村民的需要時,他從不考慮個人的得失,而是想盡一切辦法把患者的病看好,讓患者重新站起來,讓患者家庭不因病致貧。40多年來,鄧萬祥從未收過病人的掛號費、出診費,他在治療中更是嚴守醫德,用藥力求價廉效佳,特別是40年來,為村裏的貧困戶、孤寡老人等患者墊付醫藥費10萬多元,至今沒有收回。他的家庭並不富有,在孩子尚未成年時,他的行醫收入難以養家糊口,幾乎靠妻子種地來維持生計。
       40年來,已記不清多少個日日夜夜,不管是與親友團聚,還是在家休息,只要一聽説有病人,他就放下一切事情背上藥箱匆忙趕去。以前衞生室就設在他家中,但是給群眾帶來不便,2008年1月,他投資將衞生室遷到位於該村中心地帶的原村中心小學,群眾方便了,他回家卻很不便,他的家離村衞生室有5公里山路,衞生室就是他的家,他的家就在衞生室。一年365天,除了出診,他幾乎是在衞生室度過,就是除夕這天,人家的團圓飯爆竹都響了,他才回家,吃過年夜飯,他又回到衞生室。
       衞生室就是他的接待站,也是救助站。他不僅是醫護人員,也是後勤服務人員。村民到此來看病,他不僅治病救人,還要監護照顧病人,燒水燒茶煮飯招待病人及其家屬。每當發現病人病情危急時,他都會找來便車陪送病人到鄉里、縣城醫院就診。他跑前跑後的忙碌,總能讓同病房的人誤認為他是病人的家屬。多少年來,他隨身盡可能多帶點錢,一旦病人轉院後交不出錢,他都主動地幫病人墊付。
       從成為“赤腳醫生”之日起, 鄧萬祥就為自己定下了從醫行規,即在群眾常見小病面前,是醫生;在大病情形下,是參謀,在病人重病時候,自己扮演的就是病人家屬角色。每遇家境困難的病人,他總是主動減免醫藥費,或者免費為他們治療,堅持讓每一個病人用得起藥,看得起病。
       多年來,他堅持少收費、低收費、不收費為父老鄉親提供醫療服務,深得患者信賴。在他的醫療室有兩項明確規定尤其讓人肅然起敬,一是70歲以上的老人就診,可免治療費;二是當地兒童前來看病,一律免費。此外,鄧萬祥還堅持常年上門為農戶看病,不僅免收出勤費,就連打針注射等醫治費也只象徵性地收點費用。
       在海拔1800米的黍子嶺村,鄧醫生成了百姓健康的守護神,也正為他的付出和帶動才使得百姓民風純樸,家庭富裕。只要一提起鄧醫生,群眾都會不加思索脫口而出:好人。看似樸實的字眼,實質上蘊涵着崇高的榮譽。不久前,村民劉世瑩臨終前拉着親人的手,唯一的囑託就是叫親人不要忘記鄧萬祥醫生:他是好人,是我們家的救命恩人!原來家境貧困的老人被絞車絞斷腿後,受到鄧醫生的悉心治療和照顧,痊癒後,醫藥費分文未收,老人一家通過發展高山蔬菜過上了富裕生活。
       鄧萬祥,一個讓群眾臨終前都唸唸不忘的好人,一個一輩子以治病救人為己任的好人。40年的真誠奉獻、40年的責任承擔、40年的守護村民、40年的相交相知,如此的評價只有像鄧萬祥這樣無私付出的人才能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