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旅遊頻道 > 廣西頻道 >

臨桂縣“非遺” 保護:文化奇葩綻放會有時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13日 14:35 | 進入旅遊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因為有了自治區級‘非遺'這個響亮品牌,我們做的豆腐乳更好賣了,四塘豆腐乳不但進了本地超市,而且遠銷到了山東、河北、陜西、江蘇、浙江等地。”説起“非遺”保護對四塘豆腐乳的影響,臨桂縣四塘鄉橫山村豆腐乳協會會長、桂林下邊村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張華滿臉笑容。

  臨桂縣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不但使很多流傳民間的草根文化得到有效的搶救、保護,還有一些更是進一步做成了品牌,産生了非常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目前,臨桂縣共有135項非物項目入選臨桂縣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四塘豆腐乳製作工藝、六塘麻布製作工藝、四塘牌燈舞、兩江板凳龍舞等4項入選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經專家論證,這4項區級保護項目正在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還有12項入選桂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板凳龍舞:兩江板凳龍舞成為自治區級非遺保護名錄後,已成為當地一個響噹噹的文化品牌,圖為板凳龍舞在桂林市百姓大舞臺上的演出。

  “非遺”保護使民間草根舞樂成了文化品牌

  臨桂縣文化底蘊深厚,不但有清代陳宏謀這樣社會影響極大的儒學大師,也有“臨桂詞派”這樣在文壇上佔有一席之地的文化流派,而且,在民間,也流傳著眾多的草根舞樂,上百年來,這些土生土長的民間文化一直都是村鄰鄉親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

  但這些民間舞樂,囿于師徒間的口口相傳,大部分都瀕臨失傳境地,如何保護這些優秀的民間舞樂?甚至通過進一步的挖掘、整理,能否將它們打造成文化品牌?這成為臨桂縣非物質文化保護工作的一個重點和發力點。

  從眾多的非物普查信息中,臨桂縣首先確定了四塘牌燈舞、兩江板凳龍舞、六塘蝦龍舞這三種影響比較大的民間舞樂作為突破點。

六塘蝦龍舞:正在演出的六塘蝦龍舞。

  兩江板凳龍,起始於清朝嘉慶年間。舞蹈的道具就是來自農村家家都有的四腳板凳,將四腳板凳做龍身,然後用稻草在板凳一端扎個龍頭,一條簡單易做的龍就做成了。舞樂時,7、8隻用紙糊做的蝦子、鯉魚、螃蟹等游動在板凳龍四週,一種簡單粗獷、原生態的草根舞蹈就這樣在村口曬谷坪上舞動開來。

  列為縣級非遺保護名錄後,縣文化部門多次下到兩江鎮,通過走訪一些老藝人,在秉承傳統基礎上,融合現代因素,對板凳龍舞進行進一步整理、提升,把彩調中的身段、扇花、鑼鼓等藝術表現形式融入到板凳龍舞中,還在舞曲的高潮部分加入了桂劇的鼓點。

  經過重新編排整理的板凳龍舞一亮相,不但給鄉親們帶來一種全新感受,而且一些專家評委也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在桂林市的第八屆漓江之聲、桂林市首屆民間藝術大賽上和第28屆漓江之聲民間藝術展演中,臨桂板凳龍舞都獲得了一等獎,2008年更是走進上海東方衛視“非常有戲之尋根之旅”欄目組,進行現場錄製,節目播出後,産生了極大的社會反響。

  像兩江板凳龍舞一樣,經過縣文化部門和鄉鎮的努力,四塘鄉的牌燈舞、六塘鎮的蝦龍舞,這些原生態的民間舞樂不但得到了更有效的保護,而且都從鄉村走上了專業舞臺,成為了一個響噹噹的文化品牌。

  豆腐乳1:成為自治區級非遺保護名錄後,四塘豆腐乳做成了大産業,成為村民致富好路子。

  “非遺”保護讓傳統民間小吃成了産業

  臨桂縣四塘鄉橫山村的村民們絕對沒有想到,他們祖祖輩輩傳下來的豆腐乳製作工藝,現在會給他們帶來這樣巨大的經濟收益。原來只是作為一種民間傳統小吃的四塘橫山豆腐乳,如今只是在産品包裝上加印了“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産”這樣一行字,産量竟翻了幾番。

  橫山豆腐乳歷史悠久,早在清代乾隆年間就已在臨桂縣四塘鄉橫山村生産,至今已有300多年曆史。橫山豆腐乳色澤金黃,皮薄細膩,香醇爽口,開胃醒脾,營養豐富,可用作調味佐餐,是村民的傳統小吃和饋贈親友的鄉野特産。幾百年來,橫山豆腐乳沿襲了口傳身授的作坊式生産模式,製作經驗和技術日臻成熟,並且仍保持著原有的獨特風味。近幾年來,橫山村的村民們引進資金大力發展家庭作坊生産,並註冊了“四方井”、“橫謀”、“下邊村”等商標,擴大了規模,增加了産量,産品暢銷全國大江南北,並且還走出了國門,遠銷東南亞。

  四塘橫山豆腐乳之所以成為暢銷品,最重要的就是其製作工藝的獨特性。橫山豆腐乳的製作與當地環境有著很大的關係,從選料、配料、衝漿到培菌每一個環節都十分講究。製作橫山豆腐乳的原料是用當地種植出産的土黃豆,磨豆腐的水全部取自村上四方井裏澄清、明亮、清甜的井水,選用的配料是地道的川椒、八角、桂皮、食鹽和高度的米三花酒合在一起浸泡二十至三十天,經過磨漿、濾漿、煮漿、點漿、養花、壓榨、制坯、培菌、拌料、浸泡、卦壇等10多個工序後,才能製作出口味純正的“橫山豆腐乳”。

  由於橫山豆腐乳製作工藝的獨特性,臨桂縣確定把它的製作工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進行申報,經專家評審,四塘豆腐乳製作工藝被列入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後來,中科院的專家到四塘鄉考察製作工藝後,認為基本具備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

  成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後,四塘橫山豆腐乳名氣大增,目前全縣共有證照齊全的豆腐廠8家,年銷量900多萬瓶,小小的豆腐乳已成為村民致富的大産業。

  文化奇葩綻放會有時

  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臨桂縣的四塘牌燈舞、兩江板報龍舞、蝦龍舞等都得到有效保護並成了一個文化品牌,豆腐乳製作工藝通過非遺保護甚至做成了産業,但相對於眾多遺落在民間的文化明珠來説,非遺保護工作任重而道遠。

  臨桂縣作為一個文化底蘊非常深厚的大縣,民間文化非常活躍,這些草根文化活動都曾盛極一時,但由於長期局限于在農村狹小範圍,在現代社會文化多元化衝擊下,這些民間文化活動基本都處於失傳邊緣,亟需保護的文化遺産信息眾多。就縣裏目前從事非物質文化保護工作的人員來説,人手明顯感覺不夠,而且非遺保護工作涉及面非常廣,申報所需要的材料也多,工作量更是成倍增長。

  據縣裏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人員介紹説,除了人手不夠外,他們感覺更困難的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整理和發掘。由於目前所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信息都來自農村,大部分的提供人都只能是憑著一種模糊的記憶,沒有文字記載,沒有實物,甚至對同一種技藝、同一種文化現象,一村民説是這樣子的,另一村民説又應是另一樣子的,村民們的原始描述都是大相徑庭,工作人員必須通過多種途徑去粗存精,去偽存真,考證的過程是非常艱難的。況且這還涉及到一些非常專業的考證,而作為縣一級的一般工作人員,明顯是不具備這樣的專長。

  “蒐集材料,整理成冊,這些我們都做,但最讓我們頭疼是目前很多的民間文化找不到傳承人。”説到民間文化傳承難的問題,工作人員憂心仲仲。

  在去年由中央電視臺三套節目錄播的臨桂首屆名人文化節開幕式文藝演出中,兩江板凳龍舞、四塘牌燈舞、六塘鎮的蝦龍舞作為第一個節目出場,獲得極大反響。但對於這幾個節目的編排,工作人員真是費了很多心思。現在雖然這些民間草根文化都已列入了自治區非遺保護名錄,但後續的傳承卻仍困難重重。因文化娛樂形式多樣化,許多青年並不看重鄉間的民俗文化,甚至覺得很“土”,很多青年都不願“留守”農村傳承和發揚這一藝術。

  “非遺”保護對於挖掘一個地方的文化底蘊,發揚文化傳統無凝具有極大的社會意義,但“非遺”申報的要求卻很高,從史料到數據等各文面都需要有一整套非常詳實的材料,除了工作量大外,這就牽涉到資金問題。

  雖然困難很多,但臨桂縣對全縣的非物質文化保護工作仍是信心百倍,“通過非遺保護,至少我們的豆腐乳成了農民致富好路子,兩江板凳龍、四塘牌燈等成了文化品牌,我們下一步工作,就是爭取打造這樣幾個文化品牌,走市場化與保護並重的路子,讓臨桂文化進一步大放異彩。”一直從事非遺保護工作的陸志康説。 (梁尚明)

熱詞:

  • 臨桂縣
  • 非物質文化遺産
  • 豆腐乳
  • 文化品牌
  • 文化現象
  •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