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對統計數據的爭議在世界各地都存在。美國民間與官方對經濟前景分析和經濟數據解讀最近也出現巨大差異。富國銀行高級經濟師阿萊曼最近指出:7月份美國失業率從6月份9.5%下調至9.4%;然而由於官方不將兼職人口列入失業範疇,因而並未充分反映美國就業的真實情況。
如果按照美國官方公佈的數據,美國整體勞動人口于7月份萎縮42.2萬,把放棄求職以及臨時工人計算在內,則失業人口總計1450萬人,7月份失業率實際為16.3%。實際上,失業超過26周仍在求職的人數增加了58.4萬,中期就業狀況依然不容樂觀。
因此,上週五奧巴馬將7月份失業率數據意外下降作為美國經濟最壞境況已經過去的證據,似乎缺乏足夠的慎重。考慮到最近美聯儲與華爾街投行之間的“內幕交易”導致華爾街投行普遍超預期盈利,甚至連深陷次貸債務泥淖的AIG也宣佈在二季度盈利。奧巴馬政府與美聯儲“製造”經濟復蘇數據、抓住每個機會提振復蘇預期的努力著實“令人欽佩”。
可能“製造”一詞有點言過其實,畢竟在危機時期的政府經濟援助均是通過剝離壞賬,製造就業機會來實現的。在未能引發實體經濟中私人經濟部門的積極參與之前,公共部門的很多經濟挽救計劃往往局限于少數金融經濟體系的關鍵部門,很難充分輻射到整個經濟全局。此次美聯儲與美國政府危機救援的核心對象也主要局限于華爾街金融巨頭,甚至對通用汽車這樣的實業巨頭都訴諸於破産程序,更遑論其他中小型美國銀行與實體企業。
這也是此次危機治理與上世紀30年代“羅斯福新政”的本質區別,當時的新政更傾向於通過增加就業崗位,援助實體經濟復蘇的模式,因而當時的經濟逐漸復蘇之後,失業率並未像現在這樣長時間處於“非正常”高位。而當前以拯救華爾街金融部門為主的經濟救援計劃,對於激發整個經濟體最為底層的經濟單位———個人的就業、實際可支配收入與消費信心的扭轉並無任何特別之處。
這也是為何而美國實體經濟與失業率回復速度遠遜於華爾街投行與金融市場的主要原因。直至最近,奧巴馬政府才開始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針對個人消費信貸的保護計劃、汽車行業“以舊換新”補助等措施相繼出臺,但是考慮到前期援助華爾街已然形成的鉅額赤字,奧巴馬政府在後續經濟救援方面舉步維艱。(復旦大學金融學博士 陸志明)
相關鏈結:
責編: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