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監會一週內連發兩個暫行管理辦法和一個指引,引發市場猜想,監管層是不是針對目前天量新增信貸部分流入股市而密集出招?實際上,仔細想想,就會發現這些猜想都是明顯缺乏根據。
兩個辦法和一個指引,具體指《固定資産貸款暫行管理辦法》、《流動資金貸款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項目融資業務指引》。銀監會相關人士日前表示,銀監會政策法規部早在2007年就開始草擬上述辦法和指引了,旨在對銀行金融機構貸款資金流向上進行精細化、全程化管理,確保資金能真正地流入實體經濟。
據銀監會相關人士透露,《個人貸款管理辦法》也正在醞釀中,以規範銀行對個人的貸款流程。上述的四項法規,加上去年12月發佈的《並購貸款管理辦法》及《並購貸款管理指引》,即構成了貸款流向“精細化”管理的整體框架,也是塑造新的貸款管理模式的核心。“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該人士説。
在正式出臺這些辦法之前,銀監會需要和有關部門進行反復的協調、磋商,緊接著還有差不多22個工作日的徵求意見時間,徵求意見之後還需要一個整理意見和最後修改的過程。因此,一個辦法的正式出臺往往需要經歷一定的過程。而一週內出臺三個新規,在目前新增信貸頻創天量的背景下,市場格外敏感也屬正常。但是,從監管部門制定這些法規的時間歷程分析,指其是為了防止資金流入股市,則顯得有點牽強。
從兩個辦法和一個指引的具體內容來看,無不體現出監管層進行貸款全流程管理、保證貸款資金真正流入實體經濟的監管思路。比如要求銀行將貸款各環節逐一分解、落實責任、有效問責,在強調貸款合同內容全面性的同時,強化貸款用途管理,並明確貸款人的法律責任。
在貸款人支付方式上,兩個辦法和一個指引都增加貸款人受託支付等手段,即銀行直接將貸款資金劃入最終收款人賬戶,信貸資金流向受到嚴格控制,健全貸款發放與支付的管理,從而減少貸款挪用的風險。
央行副行長蘇寧近日在央行上海總部召開的上海市金融形勢分析會上再次強調,央行將堅定不移地繼續執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蘇寧表示,在引導貨幣信貸適度增長的過程中,要注重運用市場化手段,而非規模控制的方法。
所謂市場化手段,即央行在公開市場操作如發行央票、窗口指導、正回購等方式優化信貸結構,而不是硬性規定新增信貸規模。這也説明央行想通過更為靈活的手段來調整信貸結構。
央行和銀監會共同把握著整個金融體系宏觀和微觀方面的監管,監管的方向應該是一致的。因此,央行對市場發出的信號也再一次明晰銀監會連發三規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調整信貸結構,使得信貸資金能夠真正流入實體經濟,為經濟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當然,對於近期是否有大部分信貸資金入市的擔心和猜疑,也是不能回避的問題。問題的關鍵在於,目前並沒有證據證明大部分信貸資金流入了股市。而實際上,上半年的信貸新增規模大部分資金還是流入到實體經濟的。
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宏觀經濟的發展向好,主要還是跟國家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有關。而後者則體現在上半年高達7.37萬億信貸新增規模,為市場提供了充足的流動性。
此間,部分商業銀行信貸部相關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都表示出對政府信用貸款的積極態度,認為相對於其它貸款來説風險比較小,並且目前這塊信貸規模仍在增加。可見,政府信用信貸包括基建、災後重建等民生工程佔有銀行上半年新增貸款的主要部分。這足以證明上述的觀點。
日前有分析人士也表示,股市大幅度的上漲跟信貸增加不一定有直接關係,外資才是這波上漲的主因。當然,目前信貸投放的確還存在結構上的問題。下半年政府應該在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下致力於調整優化貨幣信貸投放結構,使信貸能夠更有效拉升國內經濟。
責編:張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