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16時05分報道,國家統計局昨日公佈,上半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11.2%,農村居民增8.1%。在金融危機影響下,我國城鎮和農村居民收入增長,在上半年都超過了GDP。就相關情況,中國之聲連線中央臺實習記者白晶。
主持人:對於這一數據,專家是怎麼看的?
記者:國家信息中心高級經濟師張永軍昨日表示,上半年實際增長比較快,主要原因是物價低於去年同期,從而使得實際增長顯得突出。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袁鋼明也表示,當物價下降的情況下,本來收入沒有增長,數據就顯示就説實際收入增長了,其實,這種由於物價下降造成的實際收入增長的計算其實它的意義並不大。
中國社科院此前報告稱,多數年份的城鎮居民收入增長是和GDP增長持平,或者低於GDP增長,能夠超過GDP增長的年度並不是太多。今年上半年我國GDP增速為7.1%。上半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11.2%,農村居民增8.1%。都超過了GDP。
張永軍説,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我國居民收入仍能保持快速增長,並超過了GDP增速是不容易的,如果繼續保持,將對下半年的消費産生利好影響,促進經濟增長。
對於這樣的增長是否有利於刺激消費、促進下半年經濟復蘇,給出了肯定的回答。但他認為國家統計局給出的數據不夠具體,因此具體哪些行業將會得到好處,目前還不清楚。還需要知道這個是怎麼增長起來的,是工資收入提高了還是補貼收入提高了,政府對低收入人群的補貼提高了,是有很多原因的。
主持人:老百姓的感覺與統計數字為何“不搭調”?
記者:儘管上半年的居民收入數據很樂觀,但是央行此前公佈的調查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城鎮居民當期收入感受指數為-8.6%,比1季度大幅下降20個百分點,是1999年開展調查以來的最低水平。居民對未來收入預期也不樂觀,並認為物價較高的消費者有所增多。
那麼,普通老百姓的感受和統計數據為何不搭調呢,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搞清楚統計學上“統計工資”是怎麼計算的。中國勞動學會薪酬專業委員會會長蘇海南統計口徑的工資,包括基本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加班工資、單位從個人工資裏代扣代繳的養老、失業、醫療、住房公積金費用等,並且是稅前工資。
其次,在職工工資總體增長的情況下,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企業以及不同工薪勞動者之間,收入分配存在較大差距。一部分人群的工資快速增長會拉高“平均數”,從而掩蓋另一部分職工工資增長緩慢、工資水平相對較低的情況。“恰恰是工資增長緩慢的低收入群體,受物價上漲、特別是食品價格上漲的衝擊比較大。”可以説,目前的工資統計也有它的局限性。
相關鏈結:
責編:肖成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