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網 > 經濟頻道 > 財經評論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人民日報談樓市股市泡沫 呼籲冷靜看待通脹預期

 

CCTV.com  2009年07月27日 12:21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人民日報  

  一方面是CPI、PPI仍處負增長狀態,一方面卻是股市、房市的資産價格迅速上升——

  ●通脹預期雖已形成,但宏觀經濟實際上仍處通貨緊縮狀態,通脹距離現實還很遠。

  ●樓市與股市的循環飆升只會導致非理性發展和泡沫涌現,削弱實體經濟回暖基礎。

  ●經濟前景不明的情況下,政策不能作太大調整。要重視通脹預期管理,解決好信貸結構問題。

  資産價格快升通脹仍是預期

  進入年中,樓市升溫跡象愈加明顯,許多大中城市“地王”頻現,6月房價也出現年內首次同比上漲。與之相呼應,上證綜指牢牢佔據3000點,相比去年11月的大盤點位,漲幅超過80%。資産價格大幅上揚不僅印證了宏觀經濟回升的事實,也讓市場平添了對可能出現通脹的擔憂。

  但在半年經濟數據公佈後,通脹隱憂似乎顯得過慮。據統計,今年上半年,CPI同比下降1.1%,其中6月份同比下降1.7%,創10年來新低。“物價水平現仍處於低位,宏觀經濟實際上處於通貨緊縮的狀態。”摩根斯坦利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王慶説,“但近來市場卻普遍關心通脹問題,這説明在一系列因素的引導下,通脹預期已經形成。但這僅僅是一個預期,距離現實還很遠。”

  通脹的發生需要一個最基本條件,即總需求大於總供給,而目前我國産能規模依然相當大,鋼鐵、重化工等行業産能過剩非常明顯,企業投資尤其是民間投資並未真正復蘇,市場供大於求的關係在短期內難以改變。另一方面,儘管近期國際原油、鐵礦石等大宗資源性産品價格反彈,但全球經濟還處於低谷,輸入性通脹在短期內並不會實現。

  通脹預期加強,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即信貸激增。上半年我國新增人民幣貸款7.36萬億元,遠超5萬億年度貸款規模,6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同比更是增長28.5%。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宏觀室主任張曉晶認為,信貸激增為樓市、股市提供了充裕的流動性,但目前實體經濟並未全面回暖,貨幣流通速度依然很慢,不會發生全面的通脹。

  關注通脹預期控制相關風險

  眼下,宏觀經濟剛剛企穩回升,市場出現通脹預期並非完全是壞事。

  股市、樓市等資産價格上揚,有助於增加百姓的財富效應;通脹預期也會增強人們的即時購買動力,拉動更多消費。“更重要的是,溫和的通脹預期會刺激更多的民間投資。”王慶説,目前的回升主要依賴大規模的政府投資,關鍵的民間投資並未真正啟動。在通脹預期背景下,只要有合適的投資項目,民間資本會更主動、更積極地投資,這對夯實經濟回升的基礎,意義重大。

  從歷史和國際經驗來看,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總是相隨。即便一個經濟體出現了通脹,只要通脹水平控制在5%以內,就有利於刺激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促進經濟增長。“實際上,現在我們最要關注的不是通脹何時發生,而是如何穩定通脹預期,防範惡性通脹、滯脹等局面的出現,尤其要警惕個別行業出現泡沫。”張曉晶説。

  當前,宏觀經濟一大特徵就是物價低位運行與資産價格飆升並存。據統計,國內房屋銷售價在今年3月首次環比上漲後,連續4個月保持增長;6月全國土地市場的成交量、成交價不斷創新高,土地市場重現“麵粉貴過麵包”。張曉晶認為,上半年新增貸款規模屢創天量,流動性增強讓許多企業有能力“砸錢”買地;經濟處於産能過剩狀態,這些企業不願投資實體經濟,便涌入房地産市場。

  股市升溫與此也不無關係。資金充裕的大企業通過囤地拉動股價,在資本市場融資,再拿錢去買地,形成了一種“囤地—圈錢—再囤地”怪圈。“這種循環只會導致樓市、股市的非理性發展和泡沫涌現,削弱實體經濟回暖的基礎。”張曉晶説,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控制貨幣發行總量,而是要調節貨幣流向、信貸結構,防止大批資金流入虛擬經濟並助推資本市場泡沫化,使其真正進入實體經濟;同時,要拓寬民間投資的渠道,避免民間資本因投資無門而被迫殺入樓市、股市。

  堅持既有政策兼顧靈活有效

  針對上述判斷,專家認為,下一步必須繼續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不能因為在未來可能出現的通脹,就停止刺激經濟政策。客觀地説,假如只有增加投資支出的財政政策,沒有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相配合,現有的企穩回升態勢是不大可能出現的。“近期經濟復蘇的跡象很明顯,只有繼續堅持既有政策,才能鞏固和夯實經濟回暖的基石。”張曉晶説。

  經濟回升,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半年多來中央一系列保增長的“重拳”取得明顯成效,但由於發展的不平衡,一些企業、行業生産經營較困難,企業利潤在持續下降,財政增收增支的壓力還很大,産能過剩較突出。在此關鍵期,首要任務仍是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全面落實好中央的一攬子計劃。在這個根本問題上,不容有絲毫猶豫和動搖。

  王慶認為,經濟增長必然會帶來通脹表現,這也是刺激政策要付出的代價。在經濟前景不明朗的情況下,政策不能作太大調整。在特殊時期採取特殊之策,利遠大於弊。張曉晶表示,下一步可考慮在保增長的同時更多關注結構調整,重視通脹預期管理,根據形勢變化對貨幣政策實行動態微調,將信貸資金更多投向“三農”、中西部地區和保民生、促消費方面。

  相關鏈結:

責編:張福偉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