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頻道 > 基金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合資VS本土 兩大基金陣營勢均力敵

 

CCTV.com  2009年07月15日 08:12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證券報  

  經過11年發展,國內基金公司已增至60家,並悄然分成了合資基金與本土基金兩大陣營。從公司數量和所管理的基金産品數量看,合資基金公司均超過本土基金公司,顯示了驚人的後發優勢;而從資産凈值與份額規模佔比看,本土基金公司佔據著過半江山;如果進一步考查這兩年來的業績,不難發現,儘管合資公司中的佼佼者已躋身第一梯隊,但整體而言,本土公司仍技高一籌。

  數量與規模互有領先

  儘管中外合資模式自試點伊始就受到不少質疑,但未來即將成立的基金公司仍有不少可能會選擇這一股東結構模式。這是因為合資基金公司已逐漸在中國站穩了腳跟。

  據證監會最新統計數據,目前60家基金公司中有33家為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佔比達55%,超過了本土基金的27家,其中“老10家”中就有4家,即鵬華、長盛、嘉實和富國;在所管理的基金數量上,合資基金公司也略勝一籌,銀河證券統計顯示,截至6月30日,本土基金公司旗下基金數量為258隻,不及合資基金公司旗下的276隻。

  但從這兩大陣營分別管理的資産凈值看,合資基金還未能“戰勝”本土基金,但所佔比例也已赫然。銀河證券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30日,33家合資基金公司的資産凈值總和為9888.48億元,市場佔比為44.2%;所管理基金的份額規模總和為9900.85億份,市場佔比為45.03%;本土基金公司的資産凈值總和則為12483.51億元,佔比55.8%,份額規模總和為12086.53億份,佔比54.97%。

  這也意味著,從單只基金平均規模看,合資基金公司旗下單只基金的平均規模約為35.9億份,與本土基金46.8億份的平均規模相比還有不小的距離。

  業內人士認為,從2001年開展首批中外合資基金公司試點以來,儘管期間也曾出現一波三折,並且去年以來的金融風暴給部分公司的外資股東方也帶來了或大或小的打擊,但合資基金公司已在中國市場摸索出了一條合適的道路,不僅在數量上一躍領先,規模上也有了質的突破。這一方面説明中國資本市場對外資的吸引力逐年增大,另一方面也説明這些公司的業績經受住了市場輪換的考驗,已能健康持續地穩定發展。

  合資模式仍受不少制約

  然而,需要關注的是,儘管在2004-2005年合資基金大發展的時期,曾經出現合資基金業績表現特別突出的案例,但此次牛熊轉換以來,合資基金卻顯得動力不足。

  截至7月13日,今年以來所有開放式基金凈值增幅的前10名中,屬於合資公司的基金産品只有3隻,分別是國聯安精選股票、海富通風格優勢股票和光大保德信量化股票,屬於本土基金公司的基金卻有7隻,且位置普遍靠前。而從2008年看,據WIND數據顯示,上半年本土公司旗下的132隻偏股型基金的凈值跌幅為32.89%,合資公司旗下136隻偏股型基金的凈值跌幅則為31.19%,可謂“半斤八兩”,並沒有哪個陣營能逃脫大跌厄運。而在更早的牛市中,合資基金公司則明顯跑輸本土基金公司。

  實際上,從先天優勢而言,合資基金有不少獨到優勢。中原證券王容就認為,合資公司在成功運作基金後,可以借助外資方成功的海外投資經驗和投研平臺;還能借此學習全球市場的多種創新業務和創新産品,以多層次、多方位作為未來發展目標。但他也指出,中國的監管政策仍限制外資方的業務活動範圍,例如外資方持股比例不能超過49%,對合資公司的産品在規模上也有一些額外規定;再加上中方在本土化操作上的優勢,外資方實際上仍需要多加學習如何適應國內市場。

  一位市場人士表示,儘管外資股東在海外能運轉多種産品形式,但由於中國市場基金産品的種類仍有限,因此還無法擺脫“同質化競爭”的小圈子,在發揮合資模式的優勢上還心有餘而力不足。

  除此之外,某外資方人士認為,業績差異是由經營策略上的差異帶來的。由於合資基金公司在經營上具有長期性傾向,且對速度有所控制,因而合資基金未能整體跑贏本土基金。

  不少業內人士則坦言,本土基金公司尤其是對成立較早、已佔得先發優勢的老基金公司而言,優勢還是明顯的。無論是管理資産規模還是管理業績,本土老基金公司中的佼佼者都有望繼續保持領先地位。(記者 魏瑋)

  相關鏈結:

責編:王玉飛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