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頻道 > 國際財經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金融危機改變全球貿易格局 傳統貿易帝國"沉淪"

 

CCTV.com  2009年05月21日 07:29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證券報  

  金融危機“衝擊波”在第一時間就傳遞到國際貿易中。傳統貿易大國紛紛遭受重創,依靠資源品出口的國家卻錄得鉅額順差。在縮減貿易逆差的壓力下,貿易保護主義在世界範圍內抬頭。

  主要貿易體逆差飆升

  在全世界的貿易活動中,前30大貿易體進出口總額佔比超過80%。而前10大貿易體進出口總額佔比則超過50%。也就是説,全世界的貿易活動有一半以上集中在十余個國家之間。這些國家貿易活動的變化可以代表全球貿易活動的特點和趨勢。

  根據世貿組織(WTO)公佈的數據,2008年前12大出口貿易體逆差為3080億美元,比2007年逆差(2400億美元)增加28.3%。主要經濟體貿易赤字正快速擴大。

  主要經濟體貿易逆差飆升,主要原因是金融危機導致全球經濟增速下滑,需求萎縮。2008年全球貨物貿易額增幅為2%,比2007年6%的增速大幅下降,也低於近10年來5.7%的平均增速。而WTO還預測,2009年全球貿易額將出現負增長,預計下降9%,為二戰以來的最大降幅。其中發達國家出口量將下降10%,發展中國家出口量將下降2-3%。

  在主要貿易體中,中國的數據看起來似乎沒有那麼糟糕。2008年中國的貨物貿易順差2954.6億美元,繼續創新高,並且已經超過德國(2590億美元)成為第一大順差國。但是,受到外需下降的拖累,中國進出口增幅自2008年11月以來連續5個月雙雙告負。未來中國貿易順差前景可能並不樂觀。

  WTO公佈的08榜單上,主要貿易體全是“熟面孔”,但排名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第一大出口國仍然是德國,貨物貿易出口1.47萬億美元,但同比僅增長11%,增幅下降8個百分點。第二、三位是中國、美國。前10大出口國中變化最大的就是俄羅斯,從2007年第12大出口國跳升到2008年榜單的第9位。

  第一大進口國仍然是美國,貨物貿易進口2.17萬億美元,同比增幅7%,比2007年略有上升。第二、三位是德國和中國。韓國從2007年第13大進口國上升到2008年的第10位。

  危機打破原有貿易格局

  2008年,一些發達國家的貿易優勢衰落,號稱“貿易立國”的日本更是出現了28年來的首次貿易逆差(08財年);而俄羅斯、中東、非洲國家則憑藉價格優勢大幅擴大順差。

  根據WTO公佈的數據,2008年日本貨物貿易凈出口200億美元,僅為2007年凈出口(917億美元)的21.8%。而4月底日本公佈的08財年貿易數據顯示,日本出現了1980財年以來首次貿易赤字,為7253億日元,約74億美元。

  汽車和半導體兩大“主力”産業出口大幅下降,直接導致了日本08財年糟糕的貿易數據。日本政府對此高度緊張,並表示要“嚴肅對待”。

  同樣遭遇貿易形勢“逆轉”的還有韓國。2008年韓國貨物貿易出現130億美元的逆差,而2007年韓國曾實現147億美元的順差。

  與此同時,俄羅斯、中東、非洲等國家和地區2008年貿易順差繼續擴大。WTO公佈的數據顯示,2008年俄羅斯貨物貿易順差1800億美元,比2007年增長36.6%,是前10大貿易體中順差增長最快的國家;中東地區貿易順差472億美元,比2007年增長55.8%;除南非以外的非洲國家貿易順差114億美元,比2007年增長35.7%。

  這些國家雖然多數不是傳統的貿易大國,但都擁有豐富的資源,天然的優勢成為這些國家逆勢擴大順差的主要源泉。2008年石油、金屬等資源品價格經歷了“過山車”式的走勢,國際油價一度超過140美元/桶,貿易出口國從中收益不菲。

  總的來看,危機爆發後,原有的以機電、高新技術産品出口為主的國家相對更處於劣勢;而資源品輸出國相對處於優勢。中國的數據也證明了這一點,2008年機電和高新技術産品出口增速均比上年下降10個百分點以上,能源資源進口量卻大幅增加。

  “順差國”與“逆差國”的角色轉換,顯示資金正在全球重新分佈,或許預示著新的國際分工體系、新的經濟增長點以及新的外匯儲備中心即將出現。

  值得關注的是,危機改變了國家間的投資、消費結構和習慣,這可能是世界貿易格局出現動蕩的根本原因。例如,危機使得發達國家金融體系受到重創,原有高杠桿率支撐的高消費可能一時難以重現,一些國家高儲蓄來支撐另一些國家高消費的模式也將受到衝擊。這必然影響到相應國家的進出口。

  因此,國際貿易格局的變動也許不是暫時的。一部分國家可能永久喪失原有的貿易優勢。這些國家要走出困局,不應借助於貿易保護主義,而是應該致力於開發內需,降低外貿依存度,尋找新的經濟增長引擎。

  相關鏈結:

責編:金文建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