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頻道 > 財經評論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金融危機中的地緣政治變遷 推動世界多極化發展

 

CCTV.com  2009年05月20日 14:52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瞭望  

  金融危機將加快地緣政治變遷,並推動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

  每一次危機都引起一次地緣政治變化。比如1933年經濟大蕭條,比如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此次金融危機的發源地美國最先感受到危機即將引發深遠影響。去年11月,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發表報告稱,二戰後構建的國際體系,到2025年將變得“難以辨認”,原因包括全球化、新興強國的崛起,以及“財富和經濟實力相對地從西方到東方的歷史性轉移”。

  報告説,柏林墻倒塌後美國霸權不受挑戰的“單極時刻”行將終結,一個多極的世界體系正在形成。

  而僅僅在4年前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的上一次報告中,還預測到2020年,“美國將繼續處於主宰地位,大多數主要國家已經放棄與美國平起平坐的想法”。

  接受《瞭望》新聞週刊採訪的專家表示,金融危機帶來的全球經濟衰退將加快地緣政治變遷,並推動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

  金融危機加速力量東移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陳向陽認為,金融危機是地緣政治生態發生變化的重要催化劑。伴隨新興國家的崛起,全球地緣政治重心逐漸東移,而金融危機加快了這一進程。

  “最終的決定因素是經濟實力。”他説,金融危機將加快世界地緣政治重心東移的趨勢,即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從西方到東方,從歐洲到亞洲。不僅是財富,還包括大國在該地區的雲集,以及地緣政治熱點的集中。

  今年2月,美國中央情報局對2008年底世界各國GDP進行了一番描述:2008年全球生産總值為78.36萬億美元。其中歐盟18.93萬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5%,為第一大經濟體。按國別,美國以14.33萬億美元高居榜首,排在其後的是日本、中國和德國。5到15名分別為法國、英國、意大利、俄羅斯、西班牙、巴西、加拿大、印度、墨西哥、澳大利亞和韓國。

  在這份榜單中,金磚四國除印度(第12位)外都進入前十。中國排在第3,與日本的GDP相差約6200億美元,俄羅斯從第10位上升到第8,巴西上升一位至第10。2008年儘管受到金融危機影響,金磚四國的經濟增長率仍然大大高於發達國家,中國實際增長9.0%,俄巴印三國儘管受到貨幣貶值影響,最慢的巴西也有5.2%的實際增長。排在第13和第15位的墨西哥和韓國,也屬於新興經濟體國家。

  與之比較,發達國家的增長率大多在1%之下,日本為零增長。

  一般認為,新興經濟體在經濟上的崛起是在全球化過程中進行的,不難發現,全球經濟衰退正在加速世界經濟版圖的調整。其表現,也正是財富和經濟實力從西方向東方“歷史性的轉移”。

  一方面,經濟衰退加速了經濟力量向新興經濟體的轉移,另一方面,加速的程度將日益明顯。

  中國今年確立的增長目標是8%,從剛剛公佈的第一季度數字看,實現這個目標有一定困難,但已經是全球最好。根據世界銀行的預測,日本2009年的經濟增長為負5.3%,這意味著中國2009年很有希望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按照世界銀行3月30日發佈的預測,預計全球GDP在2009年將會收縮1.7%,高收入國家今年陷入深度衰退,GDP總體下跌2.9%,而發展中國家GDP增長可能從2008年的5.8%放緩至2.1%。世界銀行預測中國今年的GDP增長為6.5%,印度4.0%,在全球經濟下滑的壓力下,仍是表現最好的經濟體。新興市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將明顯好于發達國家。

  《2025年全球趨勢》預測,到2040年至2050年,金磚四國加在一起將趕上原先的七國集團佔全球國內生産總值的份額。到2025年,8個最大的經濟體按遞減順序排列將是:美國、中國、印度、日本、德國、英國、法國和俄羅斯。報告認為,雖然美國仍維持著相對優勢,但中國和印度作為多極化時代的新興大國,在影響力方面將和美國展開競爭。

  20年內美國仍有相對優勢

  顯然,金融危機加速了大國力量對比的變化。主要表現在,現有的由西方國家主導的國際政治經濟體系,其優勢在金融危機背景下有所削弱。

  陳向陽認為,大國力量此消彼長使各自的地緣政治地位産生變化,促使世界格局向多極化發展。或者按照《2025年全球趨勢》的説法,由於中國和印度等國的崛起,“一個全球範圍的多極體系正在出現。非國家行為主體——企業、部落、宗教組織,甚至還有犯罪網絡——的相對實力也會加強。”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所研究員姜毅贊同金融危機對地緣政治帶來衝擊,但他同時認為,地緣政治是個相對穩定的範疇,冷戰時期美蘇爭霸,冷戰結束以來美國一超獨霸,都是最大的地緣政治,金融危機的影響會有多大,是不是本質性的影響,或者説能否促使地緣政治版圖和走向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不好説。

  “不過”,他承認,“從影響力上講,金融危機是現在世界上發生的一個最大事件。”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龐中英的看法是,傳統的地緣政治的變化,無非指的是一個國家衰落,另一個或者另一些國家力量上升,國際權力平衡發生改變,而且是長期性的根本改變。這次金融危機被叫做全球化時代的第一場金融危機,或者是全球化遇到的最大的系統性挑戰。世界體系或者全球化的中心,而非邊緣,正是危機的根源,美國霸權是否因此衰落是最關鍵的大問題。

  “但即使美國霸權衰落了,並不意味著其他力量就興起了。全球化幾乎是美國推動下的全球化,或者以美國為中心的全球化,美國遭到自我毀滅,連帶全球化的其他部分,從歐洲到亞洲,幾乎沒有哪個國家能倖免於世界體系危機的衝擊。尤其是新興國家遭到的打擊更大。”龐中英説。

  據他觀察,危機之下,不少人想到與美國“脫鉤”,但實際情況是,因為與美國的關係很深入,“脫鉤”已經來不及了。大多數國家都與美國經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簡單地“脫鉤”,還不是應付危機的根本出路。因此,金融危機雖然重創美國,但世界權力平衡卻沒有發生根本變化。

  僅就經濟實力而言,美國在全球經濟總量中所佔份額是下降的。但美國2008年的GDP超過日本、中國、德國的總和1.4萬億美元,表明美國的相對領先優勢20年內很難動搖。

  而從軍事實力來説,一定時間內美國仍有很大優勢。軟實力方面,儘管美國的國家形象受損,但它的科技優勢、自我恢復能力、對世界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並未受到多大損害。

  總之,金融危機讓放任自流的美式自由資本主義付出慘重代價,但美國主導世界的地位受傷不深。可見,金融危機使得多極化進程加速,但一個全球性的多極體系,仍然是一個遠景目標。

  “後西方”時代打破對西方迷信

  專家指出,金融危機一方面帶來各大力量實力對比的此消彼長,因而影響著相互間的政治行為,另一方面,金融危機帶來的一個直接後果是,一些國家的社會矛盾加劇,導致社會動蕩和政局不穩。

  從歐洲到亞洲,到拉美和非洲,政治動蕩之後又會産生一些新的地區熱點。比如,危機已經直接導致拉脫維亞和冰島政府倒臺。雖然危機的影響是不均衡的,但沒有哪個國家可以在政治上免疫。

  與此同時,金融危機促生區域合作新的態勢。陳向陽説,金融危機不斷深化和蔓延表明,僅靠單個國家的力量不足以抵禦金融危機的影響。首先就是要和周邊國家“抱團取暖”,聯合自強。比如在東亞,雖然東亞系列峰會因泰國局勢原因未能如期舉行,但在日前結束的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建立亞洲區域外匯儲備庫再次被提上議事日程;第5屆美洲國家峰會上,冷凍了半個世紀的美國與古巴關係鬆動,奧巴馬與“反美鬥士”——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握手言歡”,成為反映美拉關係回暖的晴雨錶。陳向陽認為,所有這些,“投射到地緣政治領域,新的大的地緣政治板塊結構更為清晰。”

  當前,應對金融危機已成為各國面臨的當務之急。為此,各國既對各自的對外政策作出調整,同時也對自身的發展道路進行反思。世界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一個變化中的時代。

  龐中英稱之為“後西方”時代。“‘後西方’時代的到來,主要是由於金融危機打破了人們對西方的迷信。”這個時代,西方不再獨大。而非西方國家,則必須自主地探尋適合自己的新的發展道路。因此,這也將是一個充滿多種可能性的時代。

  綜合各方觀點,最大的變化將屬於中國,中國將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國。

  專家同時指出,這裡最大的決定因素,是“中國如何辦好自己的事”。他們認為,一定要看到我們國內的問題和困難也很多,當前面臨著經濟從出口拉動型增長調整到大幅擴張國內需求的巨大挑戰。

  歐盟則面臨很大不確定性。今年的歐盟春季峰會上,新“鐵幕”這樣的冷戰詞彙重現。新“鐵幕”兩側的東、西歐國家政府都誓言要促進歐洲融合,但各自國內的保護主義勢力和極右政治力量,卻因經濟惡化而日益抬頭。

  新“鐵幕”不僅妨礙歐洲經濟復蘇,甚至可能危及那裏的政治穩定。而面對自覺重新崛起的俄羅斯,歐洲各國表現出的是分裂。《2025年全球趨勢》將歐洲稱為“跛足的巨人”。不過,歐盟仍是世界最大的經濟體。

  對非洲而言,那裏有能源和資源的優勢,在危機背景下,無論從客觀資源條件、各國尋求自身發展的努力,還是大國對非洲的借重,顯示非洲的戰略地位還會進一步上升。

  此外,由於擁有石油資源,波斯灣國家的地位也將增強。

  在傳統的地緣政治熱點地區中東和中亞,由於奧巴馬推行多邊外交政策和展開對話,專家預計主要力量在這些地區的爭奪烈度可能會有所降低。但是,在南亞和東南亞,由於面臨極端主義的挑釁,而且國內的社會問題受金融危機影響被激發出來,內外因素交織在一起,短期內將成為地區熱點。

  相關鏈結:

責編:金文建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