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媒體競爭激烈對讀者好處多多,比如可以從同一個新聞中,在不同的媒體上讀出截然不同的內容來,並從中品中新聞背後的貓膩。11月30日,北京的兩家報紙《京華時報》和《法制晚報》都報道了一則新聞:29日,由53名私企老闆組成的山西運城購房團包機抵京,參觀北京總價300萬元─1000萬元的別墅和高檔公寓,欲通過團購形式出手購房。 但是對購房團對現在北京房價的看法兩家媒體做了截然不同的報道,一個説晉商對價格無所謂,一個説晉商覺得價格太高了。到底誰説的是實話,誰説的是假話,又為什麼説假話呢?
《京華時報》的新聞借活動組織方認識之口説,“山西購房者對樓盤的價格並不會那麼敏感,短期內房價的小幅漲跌並不會給購房者心理造成過多影響”。結論是:目前的別墅價格見底,成為異地購房客抄底的主要目標。這無異於用山西購房團的鮮活案例給公眾傳遞出北京房價即將展開一輪上攻行情的信息。而《法制晚報》的新聞説,購房團成員普遍反映,聽説北京房價降了,但實際看,房價仍比他們想象的要貴很多,多數人認為還會再降。這表明山西購房團還是非常理智的,不想淌北京房價的渾水。
溫州購房團、山西購房團在北京的房市行情中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這裡所謂的“重要”特指他們代表了一股做多的力量,往往在房價上漲或某個新樓盤的售罄中充當了“關鍵性的少數”,給房地産商的暴利營銷吃了定心丸,也正因為如此普通購房者對購房團心情複雜。在北京房價處在非常微妙行情的時候,這個從山西來的購房團分外令人側目,受到北京媒體的關注也是情理之中。事情蹊蹺就蹊蹺在,為什麼同樣一個新聞,山西購房團的態度差異如此之大,由此我們不得不懷疑媒體在房市中扮演的角色是否中立。是否將客觀公正作為自己公信力的第一生命。
這種懷疑並非沒有理由,事實上,就在山西購房團去北京看房之前,就已經有人通過博客等方式在放風炒作這件事情了,並稱這種組織外地購房者來京看房的營銷模式為“逆勢營銷”,也即想在年尾開發商的壓力都比較大的時候,尋找一個出路。於是,啟動了異地營銷。到山西煤老闆,礦老闆,最集中二三十個縣市進行人脈圈子營銷──這就是這次山西購房團出現的背景。媒體如果不能客觀地看待事情的來龍去脈,就容易陷入人云亦云的地步,讓自己的新聞造假。而山西購房團的成員也不是一群“傻帽”,他們有自己的心理價位,有對市場冷靜的分析,可惜,一不小心成了別人想讓寒冬的北京房市熱起來的託兒,冤啊!
現在煤炭行情並不景氣,因此,再出現山西煤老闆購房團等噱頭公眾也不必當真,看房並不等於買房,簽約也不等於付款,虛火過度的房地産終究要在買方市場的挑剔砍價冷眼旁觀中一步步走下神壇的。所以,對這種不靠譜的新聞我們靜觀其變,拒絕參乎,讓他們折騰吧!
| |
責編: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