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金融時報》報道 兩個月內央行連續三次下調存款利率,且此次大幅降息,使得人民幣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由現行3.6%直接降至2.52%,逼近壽險保單2.5%的預定利率上限,即壽險保單最低負債成本。
業內預期,對於逾80%投資資産投向定期存款、債券等固定收益類資産的保險業而言,持續降息意味著存款利息收入下降和債券投資到期收益走低,保險利差將進一步收窄,甚至可能出現“利差損”(保險資金投資運行收益率低於有效保險合同的平均預定利率而造成的虧損)。
壽險保單保底利率下調難
“‘利差損’現象背後深層次的原因,是業務結構不合理和資産負債不匹配。”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郝演蘇教授稱。
“壽險公司存在三個因素受損於降息週期。”平安證券首席研究員邵子欽認為,首先已有保單的再投資收益率會下降,其次新增保單的價格上升,導致消費需求下降,最後,保單成本較投資收益下降速度慢,因此會産生時間性差異。
高盛集團近日就保險行業所做的分析報告稱,10年期國債收益已從今年中期的4.5%至4.6%降至目前近3%,在央行持續降息的背景下,加之投資者基於當前投資環境更傾向於低風險偏好而加大債券類投資,債券投資收益還將進一步走低。
而由於競爭的激烈和持續存在,保險企業為維持其産品的吸引力和市場競爭力,未必會以同樣速度下調壽險保單保底利率,因此高盛報告認為,在降息情況下,“保險業投資收益要比融資成本降得更快”。
在壽險公司起步階段,業務結構以返還型個人壽險業務、團體壽險業務為主,保單預定利率單一與銀行利率進行比較,忽視其長期性和複利計算特徵,在厘定固定利率産品的相關費率時,企業未預期到未來利率會大幅調整,造成壽險行業隨銀行利率波動而被動調整産品預訂利率的局面。
目前新型壽險産品主要包括分紅型、萬能型壽險産品及投連險産品,除投連險投資風險完全由投保人自行承擔外,一定程度上規避利率波動風險的萬能險,其結算利率厘定在競爭環境中同樣出現“上行容易下行難”的特點。
“一是壽險産品理性回歸保障性功能,其次穩步推行費率市場化改革,這是有效抵禦利率風險的重要措施。”郝演蘇稱。
另一個結構性難題則是資産負債匹配問題。在資本市場行情火爆時期,諸多險企應消費需求變化相繼推出以高收益為賣點的理財型産品,企業産品策略和經營策略往往服從於“擴大管理資産規模”的動因,而與高利率水平相對應的投資資産未必獲得有效配置,一直以來相對狹窄的投資渠道限制了保險資金增值能力,使投資收益無法支持保單預定利率。
| |
責編:金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