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習記者 程俊琳
本報訊 近日,數家基金公司宣佈變更旗下基金的業績比較基準,而去年已有部分基金調整業績比較基準。基金業內人士認為,基金公司調整業績比較基準的目的是為了在弱市中的成績單能夠“好看些”,並建議投資者應該“不看基準看業績”。
業績標準暗降
8月27日,北京一家基金管理公司發佈公告,宣佈調整其貨幣型基金的業績比較基準,以銀行稅後活期利率替代此前使用的銀行6個月定期存款稅後收益率。隨後,深圳一家大公司也變更旗下一隻貨幣型基金的業績比較基準,這只基金的業績比較基準由“一年期銀行定期存款利率(稅後)”調整為 “同期7天通知存款利率(稅後)”。
這一系列的動作表明,基金公司在中報披露期間開始關注起業績比較基準。目前,貨幣型基金的業績比較基準大都採用稅後活期存款利率,而目前我國活期存款利率是0.72%,扣除利息稅後不到0.7%,與此前的基準相比,實際上是基準下調。
行業排名更客觀
業內人士表示,基金經理“現在的日子也不好過”,尤其在季報年報披露時期,基金經理必須考慮如何交出一份“好看的成績單”。據了解,去年年底及今年上半年已有多家基金公司陸續調整貨幣型基金的業績比較基準。針對基金公司調整基金業績比較基準,銀河證券基金研究總監王群航認為這是“基金公司自己的事”。他認為應該辯證地看問題,因為確實存在一些基金以往設立標準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對這種標準進行適時的調整是必要的。例如,能夠進行二級市場投資的債券型基金增加10%的股票指標就是一種相對客觀的調整。但目前基金公司普遍調整業績比較基準,基金公司本身需要考慮怎樣使業績指標更客觀、更準確。
對於投資者來説,衡量基金的好壞主要還是看基金的凈值和其在同類基金中的排名,基金不會因為跑贏業績比較基準就一定成為一隻好基金,因為“基準本身就是一個令人質疑的業績衡量指標”。
也有基金公司在下調了基金的業績比較基準之後,宣稱“跑贏業績比較基準的基金就是一隻成功的基金”。王群航認為,對於投資者來説,基金的業績以及在同類基金中的綜合排名是相對客觀的指標。
搶 眼 新 聞
|
|
|
|
|
|
|
|
|
責編:韓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