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08年中國關於限制外資企業進入糧食流通領域的世貿組織過渡期已結束,已經牢牢掌控了中國的大豆定價權的外資糧商,又把目光急切地投向了中國的糧食産業,現在,他們決定從中儲糧開始突破。
面對拿著“彩禮”上門“提親”的外國糧商,中儲糧並不急於做出決定,已經學會吸取大豆教訓的他們,要看一看,“洋人”的葫蘆裏賣的是“什麼藥”。而國家發改委則對此保持著高度警惕,畢竟向中儲糧提親的外資糧商,都以控制整條糧食産業鏈條而著稱於世。
被政府賦予平抑糧油價格的中儲糧,正處在事件的中心,地位微妙。
外資糧商“提親”
“他們確實一直想和我們合作。”中儲糧新聞發言人魏強告訴記者。
他説的“他們”包括世界四大糧商之一的嘉吉公司,中國總部上海,他們的工作人員對於“中儲糧”幾個字並不陌生,“我們經常有一些傳真件往來”,不過,她拒絕透露這些傳真涉及的內容。
嘉吉是一家掌控全球糧食輸出和交易業務的企業,在交易規模上已居全球之首。從食品的生産、包裝,到市場的每一個環節,無不一手包辦。公司業務橫跨五大洲及66個國家,嘉吉現在的發展戰略,就是要開發第三世界的潛在市場。
此時此刻,外資四大糧商在佔領了中國大豆行業後,謀局中國糧食行業的步伐已漸行漸快,除了嘉吉,還有ADM、路易?達孚以及邦基。此前中儲糧某高層透露:四大糧商均在與中儲糧接洽,商談合作事宜。
他們頻繁示好的中儲糧,實際上是中國政府控制的一家糧食購銷機構,主要作用為平抑糧食及農産品價格,彼時,為了使其擁有更多的資源完成這項職能,政府賦予了中儲糧進出口農産品的權力。
記者了解到,目前中儲糧並未完成企業化改造,投資主體依舊為單一的中央政府。按照政府的安排,中儲糧直接管理著中央在地方的糧庫,負責收購糧食,並以最低收購價以及適時調整價格的方式,影響與控制糧食在流通領域中的價格。其擁有的糧食購銷渠道,在中國境內只有中糧(中國糧食集團)可以比肩,而這顯然是外資看中中儲糧的原因所在。
此時,天時又站在了外資四大糧商的一方。
根據中國簽訂的WTO協議,2008年,中國對糧食流通領域的過渡期行將結束,中國政府將不能再對糧食流通領域的外資介入問題進行限制,外資四大糧商顯然是看中了這個機會,方才頻繁示好中儲糧,希望以此為切入點,進入一直受到政府控制的糧食購銷領域。
現在,佈局的還不止是嘉吉。據業內人士介紹,隸屬世界四大糧商之一ADM公司的益海嘉裏集團,已經在山東、河南、河北、黑龍江、湖南等糧食主産區建立或並購糧食加工企業,並在江蘇等省準備建立糧食收儲企業。
産業鏈利益的覬覦
“最危險的是,外資四大糧商都是一條龍的集團化運作,從種子、化肥等生産環節到建立自己的運輸通道等流通環節,掌控了整個鏈條。”中國大豆産業協會會長劉登高説。
顯然,中儲糧只是這些外資的切入點,他們覬覦的是整條糧食産業鏈的利益,記者了解到,在向中儲糧頻繁示好的同時,嘉吉已在佈局中國的化肥市場,這正是糧食産業鏈上的重要環節。
根據嘉吉方面的公開資料,嘉吉在華有27個獨資和合資公司,但在這個資料中,嘉吉對他們在中國化肥領域的投資只字不提。
而據記者的不完全統計顯示,嘉吉在華已經建立了全資的山東嘉吉化肥有限公司,以及合資的雲南三環中化嘉吉化肥有限公司等。除了種植領域外,嘉吉在華的鏈條基本搭建完成。
“如果控制了化肥等農資,就很容易控制糧價。”劉登高的擔憂並非空穴來風,2006年以來的中國糧價上漲,農資漲價是重要因素。
在這之前,益海嘉裏已經做到了中國小包裝食用油市場的頭把交椅,佔有中國市場份額的60%~70%。
“益海嘉裏集團的下一個目標是糧食。”劉登高表示,該集團已在山東兗州建立一家大型麵粉加工企業,一期年加工能力為30萬噸。另據中國儲備糧總公司調查,這個集團在河南週口、河北石家莊也正準備建設麵粉加工企業;不僅涉足糧食加工行業,在江蘇射陽,益海嘉裏集團已進行了考察,準備在射陽沿海建立大型糧食收儲加工基地,進入糧食收儲領域。
發改委的戒心
大豆河山的全面淪陷讓政府早已産生了戒心,“幾年前的教訓觸目驚心,糧食肯定不會重走老路。”中儲糧的上級主管單位??發改委農經司官員告訴記者。
他表示:“我們的國有糧庫不可能讓外商染指。即便是合作,也僅僅限于一些小的加工廠之類,小公司我們不管,國有糧庫,不可能。”
魏強也告訴記者:“我們現在和四大糧商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合作。”2007年,四大糧商之一的路易?達孚有意和中儲糧合作建立一家榨油企業,“最後不了了之了。”
“染指中儲糧,沒戲。”上述發改委官員説,“中儲糧並非企業,主要任務不是創造商業利潤,不會為了商業利益放棄宏觀調控職能。”
大豆行業的全線崩潰顯然是長鳴警鐘。大豆市場放開僅幾年,定價權已經完全旁落。此後,中儲糧在食用油方面的調控能力日顯蒼白。最有名的例子是,2007年的食用油漲價潮中,中儲糧拋出20萬噸食用油平抑油價,市場上卻波瀾不起。隨後的調查顯示,70%的食用油都進入了益海嘉裏的倉庫。
國內一家大型油脂企業的負責人向記者抱怨説,“20萬噸太少了。”不過,魏強認為,“關鍵不是太少,是四大糧商實力太強大了,我們太弱小,就是再多投也沒用。”
“我們已經改變了方式,比如從拋售改為定點銷售,效果好了很多。”魏強説,“不過在油料市場上,失去的舊河山,再難收復。”政府顯然不希望大豆的悲劇在更重要的糧食領域重演。
不過,在商務部外資研究部主任、《中國WTO年度報告》主編馬宇看來,這一切根本不用過於擔心:“引進競爭是好的,反壟斷法也已生效,政府可以通過反壟斷法遏止他們的壟斷行為。”他説。
中儲糧的憂慮
然而,儘管如此,上述外資糧商的來勢洶洶仍然讓魏強很擔憂,“比起四大糧商,中國的幾大糧食集團勢力太弱小了,四大糧商在全世界範圍內建立了完整的産業鏈條,我們卻沒有一家企業在國內擁有完整的産業鏈條。”
目前,中儲糧作為全國最大的糧源控制企業,具有較強的實力,但卻沒有糧食加工業務;中糧集團有加工業務,卻不能掌控糧源,銷售網絡也不夠;華糧集團雖然在全國屬於比較大的企業,但實力與跨國公司根本不能相提並論。
另一點讓魏強擔憂的是,同時負責平抑油價的中儲糧,以前曾有過糧食的進出口權,不過,現在糧食的進出口權基本上被中糧壟斷。這一弊端在中儲糧的食用油和大豆等輪換時暴露無疑,“有時我們需要輪換,但是國內的供給跟不上,我們又沒有進口配額,這樣一來,就滯後很多。”
不過,外資四大糧商在中國糧食流通領域市場放開後的一系列動作,正在加劇這種擔憂,“不是説我們完全封閉,我們不和他們合作,我們國家糧食就安全了。”魏強説。承擔平抑國內農産品價格的中儲糧,多少有些進退兩難。
事實上,在四大糧商已經掌握了中國植物油銷售的終端渠道後,通過建立或收購麵粉、大米加工廠,通過植物油的渠道銷售進入糧食消費市場並不難,“因為在我國,糧油完全是一個銷售渠道,這就給我國糧食流通帶來極大風險。”
“而且,外資四大糧商佈局銷售網點比我們要強很多,可行的路徑就是,必須有大型的糧食企業與之抗衡。”魏強透露説,下一步,中儲糧會加快糧食加工領域的業務開發,不過,具體的時間表仍然未定。
搶 眼 新 聞
|
|
|
|
|
|
|
|
|
責編: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