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經濟頻道 > 收藏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一克田黃千兩金" 天價田黃需謹慎

 

CCTV.com  2008年08月16日 13:51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廣州日報  

  “昌化田黃”當壽山田黃出售騙藏家

  記者:稱福州壽山的田黃為“瘋狂的石頭”一點都不過分,因為近年來它的價格一直上揚不止,優質者高達數萬乃至一二十萬元一克,令人咋舌。您認為什麼原因讓這種石頭如此瘋狂?

  崔文元:首先,物以稀為貴。現在,優質的壽山田黃一年也出不了一兩塊。市場上流通的所謂壽山田黃,主要是昌化田黃石,真正的壽山田黃,則是過去遺留下來的;另外,還有炒作的原因:玉石、翡翠等紛紛漲價,田黃也不甘示弱,這是人為因素。去年,優質的田黃已標到每克十萬元了,現在更不止這個數,真是“一克田黃千兩金”啊!

  丘志力:田黃近年來價格攀升得比較快的原因相對來説比較複雜,我個人的看法是:既有歷史文化的原因,也有現實市場和材質因素方面的影響。歷史的原因就是田黃在歷史上確實有過顯赫的“記錄”,譬如受到皇帝的青睞,曾作為國家最高禮物贈送給國外元首等;而田黃最重要的功能是治印,印者,權徽或名徽也!也就是説需此物者非富(有錢人和文人墨客)則貴,用經濟學的話説就是田黃的需求者大多很有錢。恰好,産于福建壽山鄉山腳下那幾畝“田”中,具有“田黃”特性的石頭又特別少。近年來,行內評“國石”,地方政府大力推動,以“田黃”做地方名片“推波助瀾”。這樣一來,市場上田黃的價格也就達到了“隨心所欲”的地步了。

  記者:説到市場上流通的浙江昌化田黃石,我想知道:同級別的這類田黃石與壽山溪的田黃比是否遜色?

  丘志力:我正好三個月前去了這幾年出産“昌化田黃”的地方,發現真正好的“昌化田黃”也很潤澤,確實具有傳統福建壽山田黃非常相似的特點;但應該説明的是:“昌化田黃”算不算田黃學術界還有很大的爭議,加上對新産地的“田黃”的研究程度還遠遠不夠,現在還不好定論“是否遜色”的問題。但可以肯定的是:就目前來看,兩者的來源有一點差別:昌化的“田黃”來自梯田,而不是水田。

  崔文元:我領導的科研組研究壽山石二十多年了,有一些心得。“昌化田黃”的礦物組成、特徵及成因都與壽山田黃相同或類似,優質的不比壽山田黃遜色。現在,“昌化田黃”在市面上大量交易,只是説成壽山田黃而已。我在昌化考察時就見到有人去昌化挖掘現場收購田黃,然後當壽山田黃出售,蒙一些不懂的藏家。

  從歷史發展看,很多礦種從發現一處到多處是普遍規律,如雞血石,最早發現是昌化雞血石,而後發現巴林雞血石。不能説巴林雞血石不能稱雞血石吧?既拿人家賺錢,又承認人家是田黃,是何用心?但我相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只有壽山田黃才是“田黃”有待探討

  記者:有專家認為:只有産于壽山溪約8公里長的沿溪兩岸水田泥沙層中,面積僅1平方公里左右,外表潤滑無明顯棱角,而且有皮、有蘿蔔紋、色澤微透明或半透明的才可稱為田黃。您是否認可這種説法?

  崔文元:這是我多年前提出的觀點。我當時説的是“11公里長的沿溪兩岸水田泥沙層中”,而不是現在的“8公里”。但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現在情況不同了,這個標準就要變了。

  丘志力:確實,傳統的田黃是要具有上述全部或大部分的特徵,但大家仔細考量就會發現,一般的藏家或消費者如何才能知道這“石頭”是否真的來自壽山或者來自田裏?有些藏家或行家會説,我憑感覺就可以知道。可問題是“買”和“賣”家永遠都是不同的利益群體,當買的行家和賣的行家各執一詞時,該怎麼辦?事實上這就是標準的問題,因此現在不是我是否同意這種説法的問題,而是這些特徵是否真正可以作為田黃的“科學標準”的問題。就我所知,答案不是肯定的。

  記者:事實也是如此:截至目前,何謂“田黃”的國家標準還沒有形成,專家、藏家等對其看法也是各執一詞。有關“田黃”大小會議已開過數次,為什麼國標的問題還沒解決?

  丘志力:就我個人所知,除了你上述提到的行家所説的標準外,如果加上“主要由珍珠石和地開石組成”,那答案就基本完整了。即使如此,我們還是沒有解決如何判斷的問題。還有,這些礦物的“主要”的含量是多少──80%還是60%?為什麼是這個比例?這些問題都不好回答或者説還無法取得一致的意見。這就是為什麼標準還難以出臺的重要原因。

  記者:沒有國標就直接造成了田黃市場的混亂。在這種情況下,藏家應該以什麼樣的心態對待“田黃”?

  丘志力:因為真正“田黃”很難得,作為研究者,我希望一些“正路”收藏的人或有經濟實力的藏家和實力研究機構合作,開展深度的研究,推動“標準”儘快出臺。而在問題沒有解決以前,可以用四個較為俗氣的字和兩個文雅的字來表達:“看菜吃飯”,就是根據自己的實力(經濟和眼力)和抵抗風險的能力來處理;“舍得”,這兩個字有禪意,就是要有放得開的心態!

  清代,“一兩田黃一兩金”;民國時期,“易金三倍”;今天,就不是“一兩金”或“三倍金”的問題了,而是“一克田黃值千金”:壽山田黃價格一路上揚,優質者價更高達每克數萬乃至一二十萬元,讓不少石癡“望黃興嘆”。這還不算,近年來,從礦物組成、特徵及成因都與壽山田黃相同或類似的“昌化田黃”的橫空出世,又讓藏家蒙了一頭霧水。

  對此,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寶玉石行業協會珠寶鑒定師考試委員會主任崔文元,中山大學寶玉石研究鑒定中心主任、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鑒定評估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全國珠寶玉石首飾標準技術專業委員會委員丘志力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均表示:在關於田黃的國標沒有出臺以前,田黃的文化風險是藏家必須考慮的問題。而國際知名玉石學學者王春雲博士則對當下天價田黃提出了質疑。

  抬高田黃價格 別拿歷史開涮

  記者:壽山田黃身價不菲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明清的皇帝曾與之結緣。您是把歷史和玉石結合在一起進行學術研究的學者,對此有何看法?

  王春雲:田黃就是福建産的壽山石中的優良石品,它與壽山石一樣,主要也是由地開石、珍珠石和其他黏土礦物組成,硬度很軟,只有2~3。雖然屬於廣義的玉石,但一般只作為圖章石和工藝美術雕刻石料。

  田黃在中國歷史上一直不甚值錢,即使到了明代與皇權有了聯絡後,也僅是作為擁有奇效的治病之粉。只是到了清代,特別是在清代以“玉癡”和“石癡”聞名天下的乾隆皇帝做了一個“福壽田”的黃石美夢之後,田黃才與皇權挂上了鉤,一躍成為“印石之王”、“印石之冠”,被譽為“石帝”。然而,在皇權被徹底摧毀的民國時期,田黃曾變得一蹶不起。在皇權被漸漸遺忘的共和國時期,田黃也變得慼慼無聞。然而,近二十多年來,也許出於復古和懷舊的思潮,田黃在收藏市場上再起波瀾。尤其是最近,田黃在收藏市場上的宣傳價格竟然達到了每克一二十萬元的天價。在這種情況下,我提醒收藏界:收藏天價田黃應該謹慎!

  記者:收藏的法則不是物以稀為貴嗎?您這種觀點好像很奇怪。

  王春雲:一點都不奇怪!首先,任何收藏品的市場價格都取決於該藏品的供求關係。一個無可爭議的事實是:中國不少珠寶店、工藝品店、印章店和古玩店多有田黃出售,這説明田黃的供貨至少並不十分稀罕;其次,田黃曾在某一歷史時期輝煌一時,然而現在可不是“黃袍馬褂、唯我獨尊”的皇權時代,黃色並不是唯一尊貴的顏色,比如和田玉,人們崇尚的是純白色或羊脂似的白色。而對於田黃,很多收藏家就珍愛白田、黑田、紅田、硬田等品種,未必就獨獨喜歡黃田;再次,田黃作為美石的一種,是玉石,但卻絕對不是真玉,因此其價格怎麼能趕上或超過黃色的軟玉、黃色的翡翠的價格呢?這就好比黃銅雖然也屬於金屬,但黃銅再黃,其價值也不可能超過同為黃色的黃金;還有,田黃質地非常之軟,有可能為人的手指甲(指甲硬度約為2~2.5,銅鑰匙為3)所刻動,説明田黃即便是美麗的、稀罕的,也必定是不能耐久的,所以田黃並不符合寶石定義的三個要素,是斷然登不了珠寶的大雅之堂的;最後,孕育出産田黃石的侏羅紀流紋質晶屑凝灰岩、熔結凝灰岩、含火山角礫凝灰岩等火山凝灰岩,其産地在全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有,因此我提醒藏家:這種昂貴的“田黃”在國外也應該是有産地的。

  對於市場價值方興未艾的“昌化田黃”的鑒定,崔文元教授表示,最好使用科學儀器,如用紅外光譜分析、X射線多晶衍射等方法確定其礦物成分,查看其是否具有石形、石皮、蘿蔔紋、格紋或紅格等宏觀特徵。但如果靠經驗,則需要從以下幾點入手:

  石質: 田黃石的質地溫潤可愛,為微透明或半透明體。如果仔細觀察,會煥發出一種其他石材品種所不具備的迷人光彩。

  石色: 顧名思義,田黃石是一種黃顏色的寶石。儘管按照色相分為多種,但無論什麼色彩的田黃石都是以黃色作為它的基調,只不過偏白、偏紅或偏黑而已。

  石皮: 多數田黃石的外表都有黃色或黑色的皮層包裹著,或厚或薄,或全裹,或稀疏挂皮,形態變幻無常,雖然也有一些田黃石因為色皮極薄,一經雕刻打磨即被清除,但田黃石的顏色都不是表裏如一的,通常是由表皮向裏層逐漸轉淡,乃至泛白。這種色彩的變化規律,塊頭大的田黃石尤為明顯。

  蘿蔔紋: 凡是透明度較強的田黃石,在強烈的光線下觀察,它的肌理往往隱約可見到一條條細而密的紋理,其形狀猶如剛剛出土的白蘿蔔纖維,故有“蘿蔔紋”之稱。

  紅筋: 紅筋是指田黃石表層偶爾出現的紅色筋絡,紅如血,細如絲,俗稱“紅筋”,又叫“血絲”。它是田黃石在遷移過程中産生的細裂紋,經土壤中氧化鐵滲透而形成的格紋。(文/吳聿立)

搶 眼 新 聞

證監會答為何股市連續重挫

落寞郎平 不知該笑該哭

陳水扁兒子逼父"晚節不保"

盛讚奧運 薩克奇不服不行

漲or跌? 房價後市迷局將解

金牌背後的"窮"、"富"爸爸

潘石屹:2萬人同戀愛不現實

國足出局 "輸"掉15個億

科比:我在中國待遇超姚明

責編:李菁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