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頻道 > 房産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地産商險走閒置棋

 

CCTV.com  2009年09月09日 08:23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證券報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兩年大限雖然執行力度大打折扣,但對於開發商來説畢竟是劍在頭上,隨時都有可能掉下來砸著自己的腦袋。開發商為何冒險閒置土地,又如何規避風險?

  “被迫”的閒置

  “如果我知道拿一塊地要兩年後才能開發,我根本不會去拿那塊地。”有多年拿地經驗的北京金海華投資集團副總裁馬越肯定地表示,在現在的市場環境下,開發企業捂地得不償失,只會拉長戰線佔用自己的資金。那麼為何仍有如此多的土地閒置?

  在閒置的地塊中,天津地王新開路地塊非常典型。該地塊2007年8月被深振業拿下,樓面地價高達8805元/平方米,時至今日,新開路所在的河東區7月份新房價均價為8371元/平方米,開發商如何開發都難以收回成本,延期似乎成了最好的選擇。這一地塊代表了很多前幾年瘋狂拿地時地王的現狀,究其原因,仍是拿地時衝動,成本過高,被迫捂地開發。

  此外,對於多數上世紀90年代就拿地,但至今尚未動工的地塊來説,拆遷是面臨的最大難題。在2004年“831”大限前進入市場的土地,絕大多數都不是招拍挂拿地,進入市場時仍為“生地”,存在較大拆遷難度。加上多年前推向市場的地塊多位於較為市中心的位置,導致拆遷成本逐步增高。深層次的原因在於開發企業實力不足,有遺留問題的土地也很難轉手。

  北京市國土局曾表示,閒置土地如果拆遷困難,將由政府出面拆遷後再推向市場,但這一政策目前來看也仍未能有效推行,導致不少地塊哪怕地處黃金地段仍未能按計劃開發。

  此外,囤地之風曾經在土地市場十分盛行,這也是“兩年大限”最終出臺的重要原因之一。多年前不少囤積下來的地塊尚沒有真正進入市場。一位業內人士透露,自己曾在2001年以每平方米不足2500元的價格拿下了二環內非常中心的地塊,但時至今日該地塊仍然緊緊捂在手中,多年來既沒有繳納閒置金也不擔心被收回,唯一改變的是價格:“現在轉手每平方米輕鬆能賣到數萬元,比開發樓盤划算多了”。

  相關鏈結:

1/2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