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土地管理的本質,是減少土地的金融屬性。除了監管商人、企業、購房投資者,還應該對手握土地推出權、規劃權的部門進行監管。
為緩解房價、地價過快增長矛盾,8月23日,國土資源部表示,在確保拉動內需項目和民生項目用地情況下,下半年要加強土地的批後監管,防止趁機搭車圈地。也就是説,要嚴禁開發商囤地等待升值。
國土資源部一直表示,供地有保障,地價上升是開發商囤積的結果。中原地産近期的一份報告為此提供了彈藥。中原地産通過梳理40家知名地産商自2003年到2009年上半年獲取的270幅土地狀態之後發現:這些地塊中,除去在售和售完狀態的土地,有57%的土地尚未入市。其中,27%的土地還處於待開發狀態,30%依然處於規劃在建狀態。2007年18幅地王之中,除去4幅退地,餘下的14幅地王中,有7幅處於閒置待開發狀態,7幅地塊的樓面地價佔周邊樓價比重接近90%。如今的土地市場開始重演2007年的一幕,地王頻出,不同的是今年舉牌者中最具分量的是央企方陣。
從金融的角度非常容易理解地價的暴漲暴跌,開發商把土地當作可以囤積的稀缺資源,坐等升值以便獲得數倍的資産性收益。因為在土地與股市之間有一條清晰可見的利益鏈條,土地增加房地産上市企業的溢價。
截至8月4日,包括南國置業、中信地産、寶龍集團在內的30余家房地産企業正在進行A股或H股的上市計劃。安居地産副總經理萬國勝表示,如果這30余家房地産企業首發成功,資金總規模將超過1000億元。如此便捷的利益生成鏈條,開發商想不囤地都難。這説明,是資本市場的投資者整體看好土地的升值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