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鞏固和發展企穩向好的形勢,必須抓好進一步調整結構等七項工作
新華網北京6月17日電(記者劉錚、周英峰)17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對當前經濟形勢作出明確判斷:我國經濟運行正處在企穩回升的關鍵時期。會議強調,堅定不移地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全面貫徹落實好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並根據形勢變化不斷豐富和完善。
受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和自身週期性調整雙重因素影響,我國經濟增速自去年下半年開始明顯下滑。去年11月以來,中央果斷調整宏觀經濟政策,促進經濟增長的一攬子計劃陸續出臺。
“從連續幾個月工業生産和投資、消費的數據看,我國經濟企穩回升的態勢非常明顯。這説明國家一攬子計劃使得內需逐步擴大,初步遏制了經濟大幅下滑,穩定住了信心。”北京大學國民經濟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員蔡志洲指出。
從生産方面看,增速掉得最快的是工業,反彈得最明顯的也是工業。今年前兩個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速只有3.8%,3月份反彈至8.3%,5月份達8.9%,創最近8個月來的新高。
從國內需求方面看,投資高位加速,消費保持旺盛。1月至5月,全國城鎮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32.9%,增速比前兩個月加快6.4個百分點。近幾個月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保持在15%以上。
“工業、投資、消費數據都傳遞出了積極信號,但工業增速依然明顯低於平均水平,一些企業還比較困難。最不確定的因素是出口,降幅還有所擴大。”蔡志洲指出,國際金融危機蔓延到實體經濟,影響了發達國家市場需求進而制約了中國出口。
出口已連續7個月負增長。統計顯示,5月份我國出口同比下降26.4%,環比下降3.4%,上半年出口20%以上的負增長幾成定局。
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宏觀經濟室主任張曉晶指出,當前我國經濟的確有很多積極跡象,但也存在一些令人擔心的問題,基礎並不牢固。“正處在企穩回升的關鍵時期”的分析判斷是客觀的。既然是“關鍵時期”,就不能盲目樂觀,更不能鬆懈。
在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實體經濟的影響仍未見底、外需將持續低迷的情況下,堅持和完善已有宏觀經濟政策和一攬子計劃成為必然選擇,一旦鬆懈就容易前功盡棄。對此必須保持清醒的認識,要做好在較長時間內應對各種困難和複雜局面的準備。
“當前的首要目標依然是保增長,這樣才能保住就業改善民生,所以要繼續實施刺激政策,不應當因為幾個月的改善就轉向。”蔡志洲指出。
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鞏固和發展企穩向好的形勢,必須進一步調整結構,進一步鞏固農業基礎地位,進一步發揮科技支撐作用,進一步做好節能減排工作,進一步推動城鄉統籌和地區協調發展,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進一步改善民生。
蔡志洲認為,這7個“進一步”,更多考慮的是長遠可持續發展、增強內在動力和拓寬發展空間,是繼續鞏固和擴大“戰果”的政策安排。
應當看到,在經濟企穩回升的關鍵時期,中國經濟長期存在的發展方式粗放、投資與消費關係扭曲、産能過剩等問題沒有得到很好解決,又出現資本市場和房地産市場可能互相推動升溫等新問題。此外,世界經濟仍然存在變數。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指出,未雨綢繆,根據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和中長期發展需要,加強儲備性政策的研究,提高宏觀調控的前瞻性和針對性也是非常必要的。
溫家寶在湖南考察:要堅定實施應對金融危機的措施
溫家寶近日在湖南考察時強調,我們要堅定不移地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全面貫徹落實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並根據形勢變化不斷豐富和完善。
5月經濟數據:升勢明顯 問題猶存 回暖仍需努力
各方面的經濟數據表明,我國經濟已出現企穩回暖的積極變化,但回升的基礎尚不穩固,特別是世界各主要經濟體仍處於下行通道,外需薄弱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另一方面,我國調整經濟結構尚需時間。
專家激辯:健康的增長速度至關重要 防二次探底
在我們看來,國內經濟增長速度是未來的關鍵,現在中國經濟如果恢復速度太快,還真不一定是好事,在流動性過剩的情況下,從通縮到通脹可能會很快。我們希望的是一個穩健的經濟,暴跌暴漲都不利於長期的發展。
相關鏈結:
責編:王玉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