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濟頻道 > 銀行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內地富翁錢多人傻遭陷阱 香港銀行成“殺手”?

 

CCTV.com  2009年06月16日 09:16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證券報  

  [編者按]鉅額資金在短短數月灰飛煙滅,內地多名富豪因在香港外資私人銀行購買金融衍生産品折戟,本該以客戶財産保值增值為己任的銀行理財,尤其是以專業高端著稱的外資行屢屢與中國投資者發生摩擦,究竟是誰“水土不服”? 投資者認為,他們是“無辜的羔羊”,而香港銀行是舉起屠刀的“殺手”,設下一步步陷阱將他們誘殺。

漫畫/韓景豐

  投資者認為,他們是“無辜的羔羊”,而香港銀行是舉起屠刀的“殺手”,設下一步步陷阱將他們誘殺。經濟學家黃明對此予以支持,他還解釋,絕大多數投資者選擇沉默是因為怕政府追究財富的原罪問題;怕追究錢是怎麼挪到香港去的;怕丟臉。

  “我懷疑他們有一套專門用來對付大陸客、為我們量身定做的"大陸版開戶"檔。”賴建平説,當時與他一起見張寧的還有一位王女士,她只是北京一名普通幹部,典型的工薪階層,但簽署的開戶文件與他的一模一樣,只有個人信息不同。雖然她最後沒有投資,但香港荷蘭銀行也認定她是專業投資者,也能給予高達600萬美元的貸款額度。

  在北京,還有一名投資者H女士,也表示在香港某銀行開戶,結果銀行採取欺詐、偽造文件等惡劣手段,使其公司的8000多萬資金投資了Accumulator,這些錢不僅損失殆盡,還倒欠銀行約9000萬元。

  這些投資者認為,他們就是無辜的羔羊,而香港銀行是舉起屠刀的殺手,設下一步步陷阱將他們誘殺。對於這種説法,美國康奈爾大學終身教授、長江商學院金融學教授黃明予以支持。

  “絕大部分內地投資者都是被誤導和欺騙的。”黃明説,Accumulator産品的特性就決定了營銷過程中的問題。首先,産品銷售帶來的利潤極其巨大。其次,産品設計非常複雜,容易形成銷售機構和投資者之間極端的知識不對稱性。這也是銀行熱衷於推銷此産品的原因,就是要利用這種不對稱來榨取鉅額利潤。再次,産品風險和收益極其不對稱,極少利潤封頂但虧損無限。如果這種不對稱性徹底跟投資者解釋清楚,很多投資者是不會投的。

  相關鏈結:

1/3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