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證監會發佈《關於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發行體制的指導意見》,此舉與近期證券公司高管落馬、監管內幕交易一樣,雷厲風行。
5月22日,證監會就《指導意見》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6月5日截止,6月10日正式發佈。期間還召開了四次會議,5月25日,邀請部分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險資産管理公司的負責人以及專家學者,圍繞新股發行體制改革思路和具體措施進行座談交流;6月3日,證監會有關部門召集部分保薦機構座談會,聽取意見;同日,分別在上海、深圳兩地同時召開個人投資者座談會,現場聽取個人投資者對《指導意見》的意見和建議。
考慮到頗受詬病的行政效率,證監會如此雷厲風行,只能説明新股發行迫在眉睫。火熱的資本市場該為冰冷的實體經濟做些貢獻了,既然資本市場這麼欣欣向榮,既然銀行信貸無法繼續擴張,既然國際資金已經聚集到香港地區盯著中國資本市場的收益,在股市融資就是最佳選擇。新股IPO開閘可以用涼水調節過熱的溫度,降低資産泡沫與通脹預期,可以減輕銀行壓力,讓死存款變成活資産。新股發行可能使股指下挫,但不會凍結。
筆者對於新股IPO何時開閘並無異議,如果真是市場化,什麼時候都能開閘。可以發行不成功,但不能關閉上市閘門。香港市場不是在低迷期有數次不成功案例嗎?不過是擬上市公司與投行灰溜溜而已,也沒見股市因此塌了一角。
這次新股IPO與以往的不同之處在於,證監會進行了新股發行機制改革。發行機制改革有人説是向中小投資者傾斜,他們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發行機制市場化。第一條“改革原則”,開宗明義就是“堅持市場化方向,促進新股定價進一步市場化,注重培育市場約束機制,推動發行人、投資人、承銷商等市場主體歸位盡責,重視中小投資人的參與意願”。
事實上,《指導意見》是堅持市場改革與向中小投資者傾斜的雜拌兒,他們既要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又要向洶湧的民意妥協。因此,取消了市盈率窗口指導等行政舉措,認為保留限售股是市場的應有之義,所以對於存量股發售不予改革。同時,在改革的基本內容部分增加了 “適時調整股份發行政策,增加可供交易股份數量”、“完善回撥機制和中止發行機制”的條款。
其中邏輯有錯亂之處:如果是市場化發行,破發等皆有可能發生,通過大量資金打新取得收益均衡,就不存在向中小投資者傾斜之説;如果龐大的限售股不改,二級市場比例過高,誰能打新誰就能得利,誰能得到限售股誰就能得利,又何來市場化一説?目前的市場化是非驢非馬的市場化。千軍萬馬入股市,二級市場高高在上,龐大的低成本限售股導致推高股價有利可圖,一級市場泡沫渾然天成。
看看陳發樹與柯希平的致富之道,他們以大小非的身份,在紫金礦業套現了十幾億元純利潤,而後殺入青島啤酒與京東方A,控制上市公司獲得鉅額回報,這是金融資本腫瘤式壯大的典型路徑。如果還有人説這是市場化的風險投資回報,我無話可説,環顧全球資本市場,有如此詭異的市場回報率嗎?如此鉅額的回報加上紫金礦業與京東方A的異動,是不是典型的利益輸送行為?是不是制度化的金融造富行為?
新股發行制度不改變限售時間,筆者表示理解,這倒不是凡是成熟市場慣例我們都要擁護,而是因為如果沒有限售時間,以我國金融富豪的極致貪婪,可以在幾個月甚至幾週時間內,把普通投資者的財富洗劫到自己囊中。讓人無法理解的是,對於存量股發行和增加流通股比例的推諉,對於“目前股份鎖定數量較多,不利於抑制市場炒作,應當放寬股份鎖定限制,增加可供交易的股份數量”的意見,證監會增加了“適時調整股份發行政策,增加可供交易股份數量”的內容,不過,不知“適時”是何時?
流通量過小讓上市公司 “豬耳朵”賣出“整豬”價格,我國證券法規定大型企業首發流通股比例不應低於10%,且加上H股,大盤股首日上市往往流通比例在2%~5%之間,遠低於國際慣例的20%至25%。
希望證監會能夠以實際行動向市場表示市場化的確切含義,通過增加流通股,通過新股發行實行報備制,體現市場的風險和收益。新股發行箭在弦上,也能起到一箭數雕的結果,但政策改變缺乏核心要義,投機性政策將種下兩三年後新股發行再改革的種子。
相關鏈結:
責編:王玉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