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土地整理儲備中心19日上演了一場久違的奪地“大戰”:通州區通胡大街70號地在經歷了現場80輪競價之後,最終成交價格定格在6.24億元,超出底價2.44億。業內人士認為,北京土地爭奪戰已經打響。
與此同時,北京另一地塊———廣渠門外10號地啟動競拍,短短12天內,樓面價暴漲107.69%,競拍報價超過21次,單日競拍價漲幅2.3175億元。業內人士和專家對奪地大戰的普遍看法是:這是土地市場回暖的一個信號,甚至是樓市全面回暖的重要標誌。這無疑給開發商及其利益群體打了一針興奮劑。
土地市場突然升溫,公開的原因是近期樓市量價齊升:一是部分開發商資金回籠有錢拿地,更重要的原因是開發商信心回升。還有一些不公開的原因:一些地方政府允許開發商緩繳土地出讓金、延期開發;一些地方政府減少了土地供應,北京今年計劃供應的商品房用地就比去年減少300公頃。土地市場不是自然升溫,而是某些人為原因製造的土地緊缺。
但是,開發商只看到土地稀缺,卻沒有看到土地市場有大量存貨,如萬科僅在上海的土地儲備已達到299萬平方米,足夠開發6年;只看到樓市量價齊升,卻沒有看到虛假成交和商品房空置面積,僅北京市場上的空置房,大概可滿足2到3年的需求;只看到樓市回暖的跡象,卻沒有意識到經濟大環境的低迷;這種情況下,地方政府不能只當土地市場的供應者和獲利者,更應該是樓市健康發展的引導者。
無論是開發商囤地還是地方政府囤地,不僅造成了土地資源浪費,而且直接或者間接推高了地價和房價,給國家穩定樓市埋下了地雷。也就是説,奪地大戰不僅開發商有風險,國民經濟同樣也有風險。
有媒體不久前對2007年地王命運進行過調查,結論相當冷峻:拿走“武漢地王”的開發商面臨資金考驗,“福州地王”的開發商有被迫養豬的念頭,中國“單價地王”的開發商最後以退地收場……
奪地大戰的上演,給買房人、給中國樓市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和麻煩,無論是土地的買方還是賣方,頭腦還是冷靜一些為好。
相關鏈結:
責編:王玉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