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進行宏觀經濟決策所依據的統計數據,和社會上廣大統計用戶所得到的數據是一致的。如果政府得到的是真實的數據,企業得到的是“操控”的數據,政府的宏觀決策就會和企業的整體預期産生背離,就不可能收到預期的調控效果。
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統計部門的獨立性不斷增強,所公佈的經濟統計數字,在總體上客觀地反映了我國當前的經濟增長形勢。
部分外國學者機械片面的理解導致站不住腳的判斷
問:最近,我在路透社網站上看到了一篇題為“中國統計數據迷霧重重 經濟學家不知所措”的評論。作者引述了多位西方學者的言論,認為中國的統計數據被“官方操縱”,目的是“保持社會穩定”。文中還引述了不同學者的不同觀點。一位學者認為中國官員在向下調整數據,為2009年下半年製造一種相對強勁的數據反彈效果;而另一些學者則認為中國官方在向上調整數據,他們認為,2008年12月中國的發電量同比下降了7.9%,工業産出的增長率也在下降,所以,四季度6.4%的工業增長不可能帶來GDP6.8%的“強勁”增長。這篇文章也給一些讀者帶來了“重重迷霧”,請你們對這個“評論”做一些評論。
答:這些學者在對中國的統計指標、統計方法、統計制度以及現實的經濟活動缺乏基本了解的情況下,就貿然做出“官方操縱”的結論,是不負責任的。這不但影響他們自己對中國經濟增長實際情況的真實判斷,也對世界上關心中國經濟增長的人們形成誤導。
問:對統計局發佈的發電量與工業增長的數據提出非議,我們已經不是第一次聽到了,工業電力消耗與工業增長之間到底有什麼關聯?
答:一些學者對於工業電力消耗和工業增長之間相互關係的理解是機械的。
在我國,工業確實是電力消耗最大的部門,2007年工業的電力消費量佔全部電力消耗量的75%。但在工業部門中,各個行業電力消費情況是不同的。除電力部門外,電力消耗佔工業部門總消耗的比重最大的三個部門分別為: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15%)、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11%)、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10%)。
在全球金融危機下,這些正是受到衝擊最大的行業,如冶金行業去年11月的增長率為-4.8%,12月轉為增長0.8%;有色金屬行業的增長率分別為2.3%和9.5%,石化行業為0.9%和4.4%。這些行業的增長所受到的影響在11月份表現得最為明顯,12月份雖然有所回升,但除了有色金屬行業外,增長率仍然偏低。相對於這些重化工行業,我國的低能耗行業也受到全球金融風暴的衝擊,但從整體上看,所受的影響要小于重化工部門。這就是我國發電量在下降,但工業仍然保持增長的基本原因。
問:去年四季度的工業增長率確實很低,如此低迷的工業能支撐6.8%的GDP增長率嗎?
答:2008年四季度6.4%的工業增長率反映的是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增長率,即主營收入在5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的增長率。雖然它反映了工業增長的趨勢,但並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工業增長。
從國民經濟的其它行業來看,並沒有都出現大幅度下滑,有的行業增速還出現了近兩年來的新高。從分季不變價增加率來看,農業增速在2008年四季度達到7.2%,比2008年三季度提高了1.6個百分點,達到2007年和2008年兩年來季度增速的最高點;建築業增速在2008年四季度為8.6%,比三季度提高了4個百分點,也達到了2008年年內的新高;批發和零售業2008年四季度的增速為15.2%,也是自2004年以來除2008年三季度以外的最高增速;金融業2008年四季度增速為15.0%,比三季度提高了4.4個百分點。
從2008年數據來看,上述四個行業在GDP中所佔比重達到了30.3%,在2008年四季度 6.8%的經濟增長中,這四個行業的拉動率為3.1個百分點。因此,僅僅根據工業增長下滑來否定整個中國經濟增長是站不住腳的。
不能低估國內需求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
問:一些學者非常重視評估外部需求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他們是不是低估了國內需求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
答:是的。中國經濟增長是靠“三駕馬車”拉動,而不是僅僅靠出口驅動的。我們可以具體分析一下三個方面的情況。
去年四季度,我國的進口和出口都有所下降,但由於前一段時間我國企業為應付原材料的漲價,積累了大量庫存,因此在出口小幅下降時,進口卻是大幅下降的,這樣我國的順差反而是提高的,達到了1145億美元,同比名義增長50.5%,如果扣除掉匯率和價格上漲因素,上漲幅度至少在15%以上。
再看固定資産投資,從2003年本輪經濟週期以來,投資拉動一直是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從2003年至2007年,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的實際增長一直保持在20%以上,大約在GDP增長率的兩倍左右。但是到了2008年四季度,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完成額名義同比增長率雖然還保持了22.6%,但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率只達到16.8%,這和6%左右的GDP增長率是基本呼應的。
最後看看消費,四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名義增長20.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達到17.2%。雖然我國目前沒有按季度公佈支出法的GDP數據,但是從最終需求上看,固定資産投資增速在下降,凈出口和消費增速卻在上升,尤其是消費的增長仍然相當強勁,從這些變量與支出法GDP中的有關變量的聯絡看,如果利用支出法計算GDP增長率,結果可能還會略高於用生産法得到的結果。
客觀準確的統計數據在宏觀經濟決策中發揮重要作用
問: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們不時聽到對我國統計數據的批評,時而説高估,時而又説被低估了。作為研究國民經濟核算與經濟增長的學者,你們怎麼看待這些批評?
答:上世紀80年代中期,伴隨著由計劃體系向市場體制的轉軌,中國的國民經濟核算也由傳統的MPS體系轉變為市場經濟國家共同使用的SNA體系。反映在對經濟總量的統計上,就是GDP核算代替原來的工農業總産值統計和MPS體系的國民收入統計。經過了30多年的發展,我國的官方統計尤其是宏觀經濟統計數字,已經越來越多地在宏觀經濟決策中發揮重要作用。
如果説這些數據是“官方操控”的,那麼建立在這種虛假數字上的宏觀調控也是脫離實際的。但事實是,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的宏觀經濟決策,從整體上看是科學、合理和正確的,這本身就説明我們進行宏觀經濟決策的數字依據在不斷發展完善,對經濟運行的描述越來越客觀。現在,以官方統計反映的中國綜合實力、人民生活和國際地位的變化,已經得到了世界各國的廣泛認可。如果中國在經濟遇到困難時就“操控”統計數據,那麼每次“失之毫釐”,加起來就會“謬以千里”,但是事實並非如此。
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統計部門的獨立性不斷增強,不但需要滿足政府在社會、經濟等各個方面制訂政策和管理的需要,還要滿足企業、學術機構、個人和國外的各方面的需要,中央政府進行宏觀經濟決策所依據的統計數據,和社會上廣大統計用戶所得到的數據是一致的。如果政府和企業得到的數據是不一致的,即政府得到的是真實的數據,企業得到的則是“操控”的數據,政府的宏觀決策就會和企業的整體預期産生背離,就不可能收到預期的調控效果。
我們認為,國家統計局及其它政府部門所公佈的經濟統計數字,反映的各個方面之間的相互聯絡和平衡關係是清晰的,在總體上客觀地反映了我國當前的經濟增長形勢。中國的政府統計工作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統計數據的準確性、及時性、系統性、獨立性和透明度都有很大的提高,為政府、企業、研究機構和廣大社會用戶提供了很好的數據服務,這也是我國政府宏觀調控水平不斷提高、民間研究能力不斷提高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我國的政府統計工作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如從GDP核算本身來看,我國以生産法計算的GDP統計已經相當完善,進度和年度數據都是用生産法公佈的,但是以收入法和支出法計算的GDP,目前還只能提供年度數據。我們對出口、投資和消費的分析在口徑上和生産法GDP是有差異的,這就影響了我們進行更加深入的經濟增長進度研究。國家統計局已經表示,要儘快地將季度支出法GDP核算加以完善並且公佈結果,這對於我們來説是一個好消息。
| |
|
責編: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