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下,消費者的“腰包”癟了不少,但年還是要過。面對商家的頻頻打折,我們是撿到了“餡餅”還是掉進了“陷阱”?
為了應對金融危機影響下的銷售“寒潮”,自去年11月,上海各大百貨商場就啟動了各式促銷活動,諸如週年慶、感恩回饋等,聖誕節、元旦、春節的節日促銷更是高潮迭起。第一八佰伴歲末特惠促銷活動營業18小時,銷售額達到創紀錄的2.58億元。
促銷頻繁
去年11月以來,各大商場的促銷活動不斷,返券、滿減等促銷方式頻頻登場,折扣幅度創歷史新高,商場客流量驟升。
據上海商業信息中心統計顯示,65%的消費者受促銷影響大,購物習慣有一定改變。19%的消費者表示,打折如此普遍,平時不會考慮購買正價商品。
點評:
上海商學院教授陳前時:從長期看,促銷活動的負面作用較大,不宜作為商場提升銷售額的惟一途徑。打折促銷是一把雙刃劍,適當、適量地運用能促進銷售,提升客流量,有效贏得市場佔有率。反之,則會讓消費者養成依賴心理,不折不買,商場陷入“促銷怪圈”,引發惡性循環,不利於品牌、企業長遠的發展。
偏愛打折
在各大商場的宣傳廣告上,“滿300送300”、“滿300減200”等促銷活動屢見不鮮。
記者在一項對“返券、滿減、直接打折……”等促銷方式的調查中看到:75%的消費者偏愛直接打折;66%的消費者表示最不滿意商場在促銷期間,在商品價格上做文章,大玩“數字遊戲”。
不難看出,中高收入消費者是百貨商場中高檔品牌的主力消費群體,受消費觀念、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響,這一群體對大規模的促銷活動並不敏感。
點評:
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朱建康:消費者的消費心理日趨成熟,直接折扣的邊際效益最大。消費者常為了湊整數超額支出,“套牢”之後落入“無限循環”,也為部分投機者趁機牟利提供機會。
上海財經大學應用統計研究中心主任徐國祥教授:中高收入消費者品牌忠誠度較高,消費意向較為堅定,受促銷影響小。商場在促銷期間對參與促銷的品牌不能“一把抓”,要充分考慮各消費階層的消費傾向,合理安排促銷商品與非促銷商品之間的關係。
商場競技
一年一度的年終促銷“大戰”,各大商場也到了最後衝刺的階段,同類商場的競爭也日趨白熱化。
記者從一項調查中了解到,置地廣場、太平洋百貨、百盛3家商場的提及率最高。
值得一提的是,該調查顯示,40歲以上的中年消費者,新世界城、久光百貨的提及率最高,超過半數的消費者均參與了這兩家商場的年終促銷活動。
此外,從最受歡迎的3家商場看,時間跨度較長的週年慶滿減活動優勢明顯。數據顯示,53%的消費者認為週年慶活動最誘人。
點評:
上海置地廣場商廈有限公司銷售人員瞿小斐:品牌結構成熟的中高端百貨商場比較吸引中年消費者,而年輕人更偏愛太平洋、百盛等品牌較年輕化的商場。
謹防“忽悠”
金融危機下,消費者的“腰包”癟了不少,但年還是要過。面對商家的頻頻打折,我們是撿到了“餡餅”還是掉進了“陷阱”?業內人士説,節前打折貓膩多,要有法眼,把錢花在刀刃上。
“我在南京一家大型商場看到一件鄂爾多斯羊絨衫,標簽原價為1790元,折後‘只要’1390元,整整‘優惠’400元錢,覺得很划算,當即買了下來。”唐女士説,“後來去北京出差,同牌子的羊絨衫在那邊的標價只要1368元,還是沒打過折的。”
商家促銷可謂暗藏玄機,商品先漲價後打折、折頭每天變、商品清倉甩賣幾天期限實為無期、打折商品概不保修和退換、返券購物誘導消費越買越多等手段,消費者要想完全“看穿”難度不小。
點評:
中消協法律顧問邱寶昌表示:如果商場確實採取了虛假打折,實則就是誘騙消費者進行購物的欺詐手段。按照價格法規定,銷售的商品應該明碼標價,消費者一旦發現有標虛價的商品,可以向價格主管部門舉報。
消費者如果不想被這種打折“忽悠”,不能單從某一家商場作出選擇,要貨比三家,多看多挑。
| |
| |
責編: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