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下午,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簡稱CCER)“中國經濟觀察”第15次報告會在北大朗潤園舉行。業內專家共同探討在當前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中國經濟面臨怎樣的“危”與“機”,以及中國未來經濟的走向。
當日公佈的、由國內外17家宏觀經濟研究機構共同完成的最新一期“朗潤預測”結果顯示,中國四季度國內生産總值(GDP)增速為8.5%至9.8%,比三季度實際增速會回升0.1個百分點。而通脹水平則會繼續大幅下降,回落至4%以內。
CCER教授宋國青認為,短期內經濟相對放緩未必是壞事,相反貿易條件的改善帶來的福利效應,可能使中國兩三年以後的經濟情況非常樂觀。“實際上,前些年國際經濟景氣和國內經濟高增長伴隨著進口指數的大幅度上升和貿易條件的迅速惡化,中國持有大量外匯儲備會因進口價格上漲而遭受損失”,他説,“而國際經濟惡化反而引起了進口價格的下降,如9月份進口價格下降10%。考慮到月度統計數據的不準確性,進口價格即使下跌5%也為中國進口節省50億美元。”他表示,國際經濟不好,儘管短期會影響出口,對總需求不利,但中長期可以增加資源進口,從供給角度是有利因素。因此兩年以後經濟增長或許比現在更好。
“朗潤預測”同時顯示,受宏觀經濟環境變化影響,預計央行年內仍將進行2至3次降息操作。“面對目前的困難,不是僅靠貨幣政策就能夠解決的。貨幣政策在應對通縮方面有作用,但對於啟動經濟增長不會有那麼大作用”,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周其仁説,“國內生産與投資的逐漸走弱不是貨幣這一個因素決定的,僅靠貨幣政策不足以應對外需內需雙走弱的局面。”
他進一步強調了體制改革的重要性。首先要取消臨時價格干預政策,推進價格改革,讓相對價格發揮更大作用。第二是減稅,減稅同時要減少支出,可以進一步研究是否發債。第三擴大準入增加競爭,繼續推進對行政壟斷部門的市場改革,中國這麼高儲蓄而投資不旺,與很多高回報領域開放度不夠有很大關係。第四是清理近幾年政策性法規和條例,對産業政策、市場準入、投資、安全、環保、勞動等方面諸多法規條例,要做一個系統和清醒的評估,該堅持的堅持,該放鬆的放鬆。第五這幾年一直控制“土根”,現在需要反向操作擴大供地,在縮小徵地範圍的同時啟動集體建設用地入市,以城鄉建設為主軸推進內向産業增長。
責編: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