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書以改革開放三十年為背景,以郭家店的發展變化為藍本,以郭存先的經歷為線索,細膩而深刻地描寫了一群農民起伏變化的生活,入木三分地剖析了金錢、慾望、權力對人性的衝擊。 …… …… …… 郭存先開始不過是個從事著古老行當——砍棺材的手藝人,走南闖北,見識了太多的死人,也結交了各式各樣的人物。 他最初的人生目的只為活命,到後來卻變得富甲一方,在發跡的漫漫長路上,他什麼活兒都幹過,什麼招兒都使過。 他本是一個本質善良而勤奮的普通農民,不計名利、甘苦,這樣一個好人,在從貧窮到暴富的過程中,卻無法抑制自身的慾望在權力和財富中無限膨脹…… 在對自己建立的強大經濟實體的把握和控制中,他成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統治者”。土皇帝終於深陷囹圄,“帝國”不再,郭家店去向何方?
毛主席説,中國什麼問題最大?農民問題最大。不懂農民就不懂中國。
農民的問題貫穿于中國數千年曆史發展的全部過程之中,其社會結構、政治制度、觀念形態以及運作方式,無不是農民意志動向的直接或間接反映。因此,人們習慣性地稱財大氣粗的農民為“土皇上”。
本小説的主人公郭存先説:去掉“土”字就是皇上!他要創造一個“帝國”——這就是他的全部人生情結。而瞧不起農民的也正是他自己,就連整他的也是農民。
在當今現實裏,懷有郭存先式“農民情結”的又何止他一個人?
郭存先的悲劇不是偶然,是必然。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説是中國農民的宿命。不過在當今複雜的歷史條件下,表現形式及其結果更詭異罷了。
我是個有“故鄉情結”的人,是故鄉的水土給了我營養,特別是我的文學情懷。當年有人讀了我寫的《赤橙黃綠青藍紫》,一下子就知道了我是滄州人。
我比較笨,不是靠才氣寫作的,沒有那麼大的靈氣,我覺得我最大的長處在於我有農村生活經驗,且善於思考農村問題。
以前有人説創作像十月懷胎,這倒有幾分貼切。肚子裏懷上了什麼,就會生個什麼,是個自然而然的過程。今年《農民帝國》足月了,就生了下來。
有讀者認為,蔣子龍寫的似乎是現實生活中大邱莊的故事。這一説法被蔣子龍完全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