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雜談:“嫦娥”引出的兩個話題

 

CCTV.com  2007年12月20日 09:1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內容速覽]  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取得圓滿成功後,有兩個問題人們一直沒有停止討論。只有當“自主創新”成為這個社會發展的主旋律,成為每個公民的自覺行動的時候,我們才有機會贏得主動,才可能不斷創造出新的奇跡。
專題:“嫦娥一號”探月行動

  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取得圓滿成功後,有兩個問題人們一直沒有停止討論。

  第一個問題:為什麼短短三年多時間我們就實現了中華民族久遠的奔月夢想?

  第二個問題:我們的衛星都能到達月球軌道,為什麼我們就造不出先進水平的汽車,就不能擁有國産大型客機,為什麼許多搶手的産品都是國外品牌?

  先説第一個問題。“三年多”是嫦娥工程經歷的時間跨度,算法似乎也很簡單,從2004年初“嫦娥工程”正式立項到2007年10月“嫦娥一號”勝利升空,怎麼算也不會超過4年。

  難道探月的門檻並沒有人們所想象的那麼高?早知道這麼順利就可以實現,為什麼我們要拖到三年前才啟動探月?許多人會發出這樣的疑問。

  “中國首次探月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充分利用了我們航天事業50多年的實踐所取得的一切成果,並在這個基礎上前進和發展。”科學家喜歡算工程的總賬。

  事實上,正是我國航天事業幾十年的深厚積累為“嫦娥”打造了一條平坦的奔月之路:嫦娥一號衛星的運載工具“長三甲”火箭,早在嫦娥工程立項之前就屢建戰功,而且是“發發成功”;“嫦娥”衛星採用的是“東方紅三號”衛星平臺,而這種衛星經過長期的發展,其技術已日臻成熟;經過幾十年的改進和創新,發射場系統和航天測控網也日趨完善;科學應用系統更是從上個世紀60年代就開始跟蹤研究。可以説,正是航天事業半個多世紀以來致力自力更生,著力自主創新,一步一個腳印地朝前走,為航天事業的進一步發展不斷打牢根基,我們才牢牢掌握了航天發展的主動權,中國啟動首次探月也才水到渠成,並能在立項三年後就迎來了今天的圓滿成功。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是一句古訓,更是嫦娥工程帶給我們的一個深刻啟示。

  再説第二個問題。“凡是能從國外買來的東西,我們自己都沒搞好;凡是外國封鎖的,我們都能把它搞出來。”有人曾發出這樣的感慨,雖有些偏激,卻有很多生動的例證:因為只能依靠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我們創造了“兩彈一星”的壯舉,我們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千年飛天夢,我們讓嫦娥奔月從夢想變成現實,我們創造了許多舉國歡騰、舉世矚目的創新成果,書寫著一個個閃光的歷史;而完全寄希望於引進技術和國際合作,我們許多民族品牌在市場大潮中消退,一些民族工業在困境中徘徊,許多領域還要受制於人,曾經有過的輝煌歷史只能引發人們的感慨。首次探月的成功給出的另外一個啟示是:“只有把發展的基點放在自主創新上,才能真正掌握核心技術、搶佔科技制高點、在世界高技術領域佔有一席之地,才能牢牢把握髮展的戰略主動權、切實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

  今天,我國的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四,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但是,經濟的快速發展不能掩蓋我國科學技術的差距,而綜合國力競爭的焦點並不完全在其經濟總量,而是越來越集中在科學技術特別是戰略高技術上。

  一個善於領跑的民族才是最有希望的民族。只有當“自主創新”成為這個社會發展的主旋律,成為每個公民的自覺行動的時候,我們才有機會贏得主動,才可能不斷創造出新的奇跡。

相關新聞:

四代航天人齊迎14個“嫦娥寶寶”
“嫦娥”或將探測銀河系其它行星
嫦娥使命 繞月堅持和平原則開展國際合作(圖)
數管系統:嫦娥一號有效載荷背後的明星
[訪談實錄]歐陽自遠走進清華園暢談“中國探月工程”
萬眾一心鋪就嫦娥飛天路 記嫦娥的社會大協作
嫦娥使命 繞月堅持和平原則開展國際合作(圖)

責編:王震宇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