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萬眾一心鋪就嫦娥飛天路 記嫦娥的社會大協作

 

CCTV.com  2007年12月14日 09:52  來源:中國網  

  承載著億萬人的期盼,嫦娥一號成功飛向38萬公里外的月球。構築這條“飛天”路的,有為中國航天科技嘔心瀝血的科學家,有整天與圖表數據為伴的技術人員,也有在工廠車間裏精雕細刻的工人,更有無數來自各行各業的默默無聞的普通人士……

  “直接參與工程五大系統的科技人員有近200個單位、17000多人,間接給予支持的單位和個人則不計其數,雖然彼此並不相識,但卻能夠做到萬眾一心。”繞月探測工程總指揮欒恩傑説。

  系統協同,鑄就輝煌事業

  繞月探測工程由衛星、火箭、發射場、測控、地面應用五大系統組成,這五大系統下又有數十個分系統及成千上萬個設備和零部件,涉及航空、航天、電子、機械、冶金、化工等領域中最尖端的部分,以及天體物理、化學、天文等基礎學科。

  僅就測控系統而言,就包括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西安衛星測控中心、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國家天文臺、上海天文臺等十余家單位十幾個站點;而嫦娥一號的衛星生産研製,更是匯聚了全國上百家科研院所和生産企業的技術和産品。

  “從某種意義上説,各子系統、分系統以及工程大系統能否很好協作,決定了任務的成敗。”繞月探測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説。

  “貫徹大力協同、團結合作的原則,實施合理分工,加強協作,充分發揮我國各有關部門的優勢,形成全國合力。”這句話被寫進國務院批准的立項方案之中,成為工程的重要指導原則。

  自此,“大力協同”貫穿繞月探測工程始終。

  當火箭騰空而起,從太平洋上的兩艘測量船到上海、烏魯木齊、昆明、北京的四個天文觀測站,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到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成百上千的設備同時運轉,成千上萬的科研人員各司其職,五大系統參與單位如同一台高效運轉的大機器,配合得天衣無縫。

  “目前,中國航天已經形成科研協作網、生産協作網、物資器材協作網等快速有效配合的網絡,我們總是能夠集中各方面的力量,調動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在局部形成相對優勢,以較少投入,獲得迅速發展。” 國防科工委主任張慶偉説。

  把“大力協同”概念溶入血液的中國航天人,經過數十年“磨合”,已經形成了如同齒輪咬合般完美的協作能力,這也是繞月探測工程成功的基石。

  八方支援,成就完美工程

  從2004年立項研製到2007年發射,中國首顆探月衛星僅用了三年多時間,這是航天史上的奇跡。在奇跡的背後,是來自方方面面的默默支持──

  在工程啟動之初,就成立了由國務院有關部門、軍隊有關部門、企業組成的工程領導小組,全面策劃和保障工程的實施;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科技部組織專家全力論證,探月工程被列入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成為國家重點支持的16個重大科技專項之一;

  財政部打破常規,短短幾個月就完成了繞月探測工程的審批程序,並給予充分支持,保證了項目經費;

  2004年決定成立月球探測工程中心,中央編制辦公室及時解決了編制和機構設置問題;

  在國家工商總局的積極支持下,繞月探測工程標識快速完成註冊;

  長征三號甲火箭為確保可靠,要多進行幾次檢查測試,推後了原定出廠時間,改變了原定運輸計劃,鐵道部立即調整方案,確保了火箭按進度順利進場;

  在衛星運輸時,有關部門排除一切困難提供專機,按預定時間將衛星運至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為衛星調試爭取了時間;

  信息産業部率先公佈了嫦娥一號衛星發射頻率,並通過國際電聯對各國探月衛星頻率進行協調處置。同時,全面保障發射和飛行任務期間的通信線路,及時調度,確保暢通無阻;

  國土資源部組織專家研究,在資源勘察等方面,為繞月探測工程提出建議,並提供技術支持;

  北京、上海、四川、雲南、新疆等地方政府也為確保嫦娥一號工程的成功付出了極大努力。在地面站建設、供電線路保障、供水和安全保障各方面提供了全力支持。

  作為一次科學探測,後期科學研究也至關重要。當向全國的科學界發出動員後,幾乎所有有能力的單位都提出了相關計劃。目前,繞月探測工程科學應用專家委員會已經組建,近70所大學、30多個研究院所參加。

  繞月探測工程的每一步,都凝結著無數人的心血。

  全民參與,萬眾一心

  嫦娥一號工程始終為廣大人民群眾高度關注。 2005年8月15日,月球探測工程中心在北京中華世紀壇啟動了月球探測工程形象標識徵集活動,在國內外引起廣泛響應,僅僅20多天就收到作品1000多件,設計者有國內公眾,也有遠在美國、德國、澳大利亞的海外華人,有七十開外的長者,也有十多歲的少年。

  2006年2月10日,經過千挑萬選,在眾多方案中確定了以月字為主體的月球探測工程標識。標識以中國書法勾勒出一輪圓月,懷抱著一對清晰而堅實的腳印,象徵著中國月球探測的終極夢想。圓月起筆自然形成的龍頭,象徵如巨龍騰空的中國航天事業,落筆由一群飛翔的和平鴿組成,表達了中國和平利用太空的美好願望。

  2006年10月6日,國防科工委、中央電視臺、中國音樂家協會共同組織評選,從廣大公眾推薦的1000多首曲目中,選定了《誰不説俺家鄉好》《愛我中華》《歌唱祖國》等30首曲目,作為嫦娥一號衛星在軌播放歌曲。這些曲目既涵蓋了歌唱祖國、歌頌黃河長江、咏月等主題,又涵蓋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

  與此同時,與中國科協共同編制的2萬套嫦娥一號工程科普宣傳挂圖,分發張貼在全國各地的科普畫廊和學校裏;中國探月網及時傳播國內外月球探測活動的動態信息;嫦娥一號工程科普展覽,形象宣傳了各種月球探測的科普知識;探月專家與公眾面對面暢談月球探測……

  “這項工程使全國各地互不相識的人有了統一決心、統一意志、統一目標和統一行動。”有著多年航天管理經驗的張慶偉深情地説,“這是社會主義制度神奇偉力的集中體現。”

  全民參與,強大的民族凝聚力由此而生。萬眾一心,構築起中華民族飛向月球的光輝之路!(新華網 馮曉芳 林麗鸝)

責編:王震宇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