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訪談實錄]歐陽自遠走進清華園暢談“中國探月工程”

CCTV.com  2007年11月30日 10:03  來源:CCTV.com  

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 歐陽自遠 

清華學子云集座談 

    11月29日14:00,科技人生•首席探月科學家歐陽自遠走進清華園。通過這樣的活動,目的是讓更多的青年了解這些科學家在專業領域做出的貢獻以及他們精彩的人生故事和報國之志。

    中央電視臺《科技人生》欄目以打造科技創新的文化品牌為目標,啟動“科技之星”計劃,作為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的媒體行動,邀請科學家走進著名的高校和中學,到青少年中去,讓他們近距離感受科學家的魅力人生,感受科技創新的神奇,加強欄目與青少年的溝通互動,營造崇敬“科技之星”的社會氛圍。

    主持人:下面請中央電視臺社教中心科技專題部主任劉民朝主任講話。劉民朝:尊敬的歐陽自遠教授,尊敬的清華大學的老師和同學們,我們非常有幸在這裡舉辦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的科技之計劃,我們來到中國最高學府清華,非常榮幸,大家知道全國乃至全世界都在關注一件事情,就是我們的嫦娥工程,今天我們非常有幸請到嫦娥工程的首席工程師歐陽自遠先生,他的談月夢三十年前就開始了,實際上他圓了我們中國人三千年的夢,嫦娥探月的成功在我們國家,整個人類航天工程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他在這三十年來百折不撓,勇敢探索,他的這種精神、智慧、人生經歷都是我們在座學習的楷模,相信大家聽了他的報告以後,我們清華航空航天學院會出一批“歐陽自遠”。借此,我們科技人生欄目在直接的點撥下開辦的欄目,專門報道我們國家有重大貢獻的科學家,開辦以後,反映非常好,為了配合這個欄目的宣傳,我們專門設置了“科技之星計劃”,星有很多,歌星舞星,但是最值得崇敬的就是科學家之星,這個工作我們要繼續做好,在這裡首先對歐陽自遠先生、清華大學航空航天的老師和同學們表示感謝,也對央視國際的同志們表示感謝!

    主持人:下面是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黨委書記張伯教授講話:

    尊敬的歐陽自遠院士,中央電視臺的領導和主創人員,老師們、同學們下午好,今天非常高興請到歐陽自遠先生,首先我代表清華大學航空航天的全體師生對您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2007年10月24日,18:05分,在我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長江三號甲運載火箭,托舉着嫦娥一號飛向太空,隨後準確進入太空軌道,實現了探月夢想,此次繞月科學探測令全國人民振奮,世界人民矚目,我們衷心祝願我國航天事業這次成功壯舉,繼人造衛星,載人航天之後的又一重要的事件。清華大學承載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使命,在國家航天事業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近些年來我們有更多的畢業生進入航天航空領域,上大舞臺,乾大事業,將來有大作為,學校的根本任務是辦學,辦學的根本宗旨是造就人才,我們清華航院的學生們要努力學習歐陽自遠的學習精神,為國家的航天事業努力工作,嚴謹求實,不斷創新,承擔起國家強盛和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最後祝願活動取得圓滿成功!

    主持人:下面請歐陽自遠院士為我們介紹嫦娥工程的一些情況:

    尊敬的清華大學航空航天學院的老師和同學們,還有清華大學其他學院的老師們、同學們,感到非常榮幸能夠走進清大學,我也非常感謝科技人生剛才播放的《我和月亮有個約會》我真誠的告訴大家,不要太相信這個片子,因為歐陽自遠沒那麼好,當然我自己也説,基本上還是事實,沒有被妖魔化,我還是衷心感謝!今天我想簡短介紹一下月球探測的形式,以及我們中國的嫦娥工程,尤其是目前它的工作情況怎麼樣,我只能很粗糙的做一個介紹,希望大家提出更多的問題,我們共同來探討我國今後月球探測,升空探測,包括載人航天等等,我希望我們的事業會持續的發展、興旺的發展,更輝煌的發展起來,所以未來希望在你們啊!

    我首先介紹一下月球探測的歷程和成果,再説明一下月球探測的發展趨勢和前景,以及月球探測的規劃,想著重介紹一下嫦娥一期的工程,以及今後二三期的概況,每個人在地球上看到月球,而從來沒有人看到過月球的另一面,有380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四個中華人民共和國面積的綜合,地月距離38萬平方公里,月球是天然衛星,也是離地球最近的天體,也是我們開展升空探測的首選目標,因為在那裏可以建立對地球的檢測基地,另外在月球上可以建立非常特殊的科學研究基地,月球還是一個新的軍事平臺。另外也是升空探測的前哨站和轉雲站,月球的資源和能力,將為地球上人類可持續發展也許會做出及其重大的貢獻,月球確實是在今後的地球人類社會的發展當中將會發揮重大的作用。關於月球來説,實際上從上世紀1958年開始了,人類大概進行了108次探測,全是美國和蘇聯實現的,他們完全為了空前霸權的爭奪,完全為了軍事的對抗而進行月球的探測,很遺憾,一百多次探測,成功率還不到一半,整個上世紀人類一共實現了六次載人登月,全是美國實現的,有三次取樣返回是蘇聯實現的。這是月球探測的第一期高潮。大約經歷了20年的臨近時期,最近又興起了第二期的高潮,整個的人類除了對月球的探測以外,人類的升空探測,包括對太陽系各個天體的探測,到現在為止大約進行了250次,主要是探測月球還有太陽系的其他的行星等等,我這有一張表統計的就是他們剛開始探測的年代,大家可以看到,月球是1958年開始,火星是1961年,總之,在上世紀60年代,人類的探測是月球、火星、金星,是離地球最近的天體,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人類開始探測木星、土星、水星更更為遙遠的行星。後來開始探測火星的衛星,土星的衛星等等,我們人類對太陽系的認識,對空間探測的進展也是由近而遠,而是逐步的開展起來的,主要來説還是探測月球、火星和金星。

    上世紀發射的各種探測器非常非常多,我這裡主要列舉月球的探測器,人類對於月球的探測大概只有我圖上標識的這些點到達了月球,紅點是前蘇聯的軟着陸器和採樣返回的位置,黃點是美國的軟着陸器降落的位置,綠點六次阿波羅載人登月的位置,全人類對月球的了解也就20多個位置,所以人類對月球的認識是非常非常膚淺的,人類從月球上一共採會320的公斤的樣品,美國採回100多斤,蘇聯三次一共採回0.3公斤,阿波羅計劃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帶來極大的效應,阿波羅當時是最大的一項科學工程,當時花了256億美元,大概現在是2000到3000億美元,阿波羅帶動的整個上世紀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包括液體燃料火箭、通訊技術等等等等,可以説帶動了上世紀六十年代整整六十多年的全世界高新技術的發展,而且成長了一批新的工業群體,阿波羅創造的三千多種技術,新的技術的成果可以説應用到國民經濟和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現在有人計算,阿波羅每投入一美元大約産出四到五美元,美國最新有個報告,1:14,重大的科學工程它是帶動經濟發展的一個牽引力,是火車頭,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阿波羅計劃應該説對人類的發展,對於我們科學的積累、技術的進步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阿波羅確實不像網上説的從來沒有登上月球,而且12位宇航員登上了月球,另外月球現在已經探明沒有大氣,由於沒有大氣必然産生兩個後果,一個沒有聲音的傳導,哪怕一厘米的距離溫差可以達到300多度,這就是如此嚴酷的環境,另外月球的岩石有磁性,表明月球有一個像我們一樣的磁場,但是現在月球的磁場消失了,不知道哪去了,為什麼一個行星,一個巨大的衛星,磁場消失了呢?今後我們的地球也會整個的磁場都消失的過程,因為內部已經固化了,沒有帶動母體的聯動,所以就喪失了自己本身的磁場。另外月球的表面長得千瘡百孔,因為它幾十億年以來裸露在上面,這就表明撞擊體的大小和撞擊體的力度。38億年是比較大的,直徑坑也比較大,隨着年代的推進,坑越來越小,科學家根據每個單位面積上雜有多少坑,你就可以換算出來這塊地方有多老,越老越砸的坑多,所以科學家就把月球的歷史編排出來了。

    月球表面有一層土壤,非常松散,因為熱脹冷縮、溫差極大各種射線的直射,因此很松軟,宇航員踩的腳印可以保留按萬年來計算,因為沒有風和雨等任何活動,土壤的厚度大概是幾米到20米左右。這裡的土壤非常關鍵,也許可以解決人類以後的能源需求,我們要依靠的是這層土壤。因為這種土壤一直接受太陽風的注入,尤其是太陽風裏面的某些引用成分,月球上最近報道有水冰,但是沒有明確的正確,有一個地方可能會有,那個地方從來就沒有照着太陽過,有沒有這種地方,有,南北極的坑裏面,因為太陽照射過來,坑的邊上很高,陰影把整個坑隱上了,只要慧星砸在月球上,總有一些掉到永遠照不到太陽的坑裏,幾十億年來就一直保存在坑裏,跟土壤混在一起,但是它的含量很低,0.3%,一塊兒算起來只有66億噸,這種冰毫無用處,誰也不會跑負180度的地方,把所有的土壤颳起來,加熱生産出蒸餾水,這個太不划算,月球上沒有任何生命,甚至有機化合物都沒有,月球上有很多礦物,但是比地球簡單得多,但是有非常巨大的礦産資源,是地球上所難以具備的,月球的內部結構非常像地球,也是根據月層波波速的變化,而把它的密度加以測定,月球內部的密度分佈是非常不均勻的,月球內部釋放的能量非常微弱,也有月震,但是每年釋放的能量相當於地震的一億分之一,基本上月球是很穩定的,地表的熱流也很低,大概有一萬多次月震都是砸了以後産生地震波,確實地球內部已經固化、衰竭,沒有任何能量了,月球的歷史大約從46億年誕生以來,一直到31億元一直是非常活躍的,那時候很年輕,活力很強,內部有很多很大的能量要逐步的釋放,所以有月震,火山碰發,但是一年以後,月球就不能動彈了,好象一個僵死的生命了,沒有活力了,所以可以説我們月球是一個古老僵死的天體。月球始終停止在31億以前,現在所留下的都是幾十億年以來保留的記憶,任何一個行星也非常像一個人一樣的,有它的誕生、青年期、壯年期、也有它的衰老期,最後也必然走向死亡,而這個死亡是指它內部沒有活力和能量了,月球已經是一塊大石頭繞着地球轉了,我們將來的地球也會逐漸變成一塊大石頭,完全可以計算出來,大約還要45億年我們地球會變成一塊大石頭,但是那時候沒有地震、沒有火山,非常安靜、非常祥和,而地球的表面是太陽所控制的,因此人類社會生物繁茂,人類的生活水平不知道提高多少倍,這是一個非常好的事件,當然要能抑制住自己的錯誤,因此生態環境的破壞,人類還必須更好的拯救自己,挽救我們的地球,將來再開發火星,月球不是一個可棲息的地方,太嚴酷了。

    自從第一次探測高潮以後,有20年沒有誰再搞月球了,因為隨着冷戰的結束,蘇聯的解體,完全失去了兩個超級大國,只有一個超級大國,就是美國,美國覺得花錢太多,要很好的總結經驗,另外要有新的思路,後來美國提出全體發展航天飛機,太空戰,但是最近一個時期以來,很多國家都提出來要重返月球,美國也説要重返月球,美國在90年代發射了兩個月球探測器,做了非常重要的工作,現在哪些國家提出來要重返月球呢?有美國、俄羅斯、日本、英國、法國、烏克蘭、巴西、印度,當然也有中國在內,因為聯合國規定月球不能作為殖民地,不能作用哪個國家的附屬土地,但是世界都是誰先擁有,誰先受益過去我們毫無發言權,我們要維護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權益,不到月球上去絕對人家不會請你去,所以這是一個非常嚴酷的事實,美國這兩次主要是完全轉變了一個方向,是探測月球的資源和能源,他們做了五種元素,主要是資源方面的工作,比如這是氧化鐵全球的分佈,氧化鈦等等,巨大的礦産,但是誰也不會去開採,成本不知道有多高,只是告訴人類我們有這麼多東西,要是真的需要還是可以用的。另外月球有及其豐富的能源,月球有兩種能源,一個太陽能,因為月球沒有風學雨霜,超高真空狀態,所以太陽能的能量密度比地球大得多,另外在月球上一天是27天半,一個半天相當於半個月,而且它可以無限制鋪設太陽能電池板,所以太陽能在月球上取之不竭,而且傳輸的方式已經解決了,用微波來傳輸,但是不管怎麼説,你太陽能終究解決不了現在六七十億八九十億地球人口的蓬勃發展的需求,而以後消耗還要多,社會要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要提高,必然能源的需求也會增高的。另外還有一種能源,大家都集中精力探測月球的核算,美國科學家證明了太陽是一直在談話核聚變,氫彈爆炸,供應如此光芒萬丈,長期以來提供太陽系的巨大的能源,它的實質問題就是一系列的聚變反映在太陽本身産生,再加上1952年人類爆炸了第一個氫彈,所以人類想象能像核電站一樣的,不讓它爆炸,而讓它能夠發電,所以人們説一直企圖實驗人造太陽已經半個多世紀了,在原理上沒有任何問題,而經過這50多年以來,全世界建立了200多個人研究室內了,現在全世界正在共同完成一項計劃,ITER計劃,七個國家共同法國建立一個實驗反應堆,這個實驗反應堆將可以産生500到700趙的聚變功利。

    我們中國參加要投入十億美元,也僅僅是一個掛號費,我加入到這個集體,這是人類共同發展的需求,現在説使用的,氚在地球上産生不多,希望找到能夠替代的産品。月球上的H3主要來自於太陽風,做過很多的實驗,做過實際的測定,H3的含量跟鐵的含量密切相關,月球表面H3及其豐富,這是蘇聯打了一個站,基本上H3的含量是比較穩定的,所以俄羅斯的今後的月球探測計劃就有一個及其明確的目標,開發利用月球的H3,為人類以後的核聚變發電做資源,美國也有這個計劃,所以在月亮當中如何提取H3,現在估算下來,月球的表層有一個好處,這裡砸了一下,所有的月壤蓋在任何的地方了,計算下來,每四億年要翻個個,也就是説,太陽風的注入,使其比較均勻,而真的是比較均勻的,所以嫦娥一號專門有一項任務,全世界沒做過的,我們要做這件事情。月亮中的H3總量有100萬到500萬噸,我們中國現在每年要消耗量億多噸石油,十幾億噸煤,還有一大堆天然氣、水電站等等,龐大的能源需求,假如這種發電能夠實現的話,全中國的H3用量不到十噸,解決全國的能源需求,因此這是一個人們理想中的能源的原料。另外月球的天然環境非常特殊,超高真空沒有磁場,重力又弱,又是高潔凈環境,所以月球有很多很多科學上的使用價值,生産新材料,生産新的生物製品,所以大家看上了月球。對於月球來説,我們準備了35年的積累,從1992以後,我們覺得中國有能力探測月球了,所以我們1993年開始參加論證,完成了月球探測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後在逐步完成中國探月的發展戰略和長遠規劃,2000年完全提出了嫦娥一號的探測目標,一直到2001年,科學上準備的比較充分,2001年開始論證工程的實施,很快大家公認中國完全有能力去探測月球,2001年1月23號,溫家寶總理親自批准了中國的月球探測,開始實施了嫦娥的工程,我們的探測因為中國比較窮,我們又沒有去過,中國人至今沒有離開地球,所有的載人航天和衛星都是繞地球轉的,中國有點像足球,沒有衝出亞洲,更沒有走向世界,我們沒有衝出地球,至今沒有衝出地球,嫦娥是第一次脫離地球而走到另外一個天域裏面去,我們比別人起步晚了幾十年,但是我們的起點一定要跟他們一樣,不然的話就做得沒有意義了,所以我們這樣有這麼多事情要做,我們國家還拿出那麼多錢來做,所以我們覺得一定要把它做好,既要緊密結合國情,又要能夠走向國際的前沿去做工作,這確實是很艱難的一件事情,中國的月球探測大約分為大的三個階段,第一是無人探測,第二是載人探測,第三,建立月球基地,長期研究,但是説到底,我們目前還沒有實力開展載人登月,還有一個長期的準備,連美國到現在還不行,還要等十幾年以後,才能夠載人登月,現在也沒有能力載人登月的,我們現在要實現的全世界無人探測,大家知道神一到神四,也是無人的,楊利偉是神五才上去的,人要上去載人登月,首要的目標是安全返回地球,我們總指揮講了,中國現在有能力把人打上月球,現在絕對有能力,但是只有單程票,所以我們必須要有雙程票才敢幹載人登月,這是非常嚴肅的一件事情,必須實事求是的。

    我們中國參加要投入十億美元,也僅僅是一個掛號費,我加入到這個集體,這是人類共同發展的需求,現在説使用的,氚在地球上産生不多,希望找到能夠替代的産品。月球上的H3主要來自於太陽風,做過很多的實驗,做過實際的測定,H3的含量跟鐵的含量密切相關,月球表面H3及其豐富,這是蘇聯打了一個站,基本上H3的含量是比較穩定的,所以俄羅斯的今後的月球探測計劃就有一個及其明確的目標,開發利用月球的H3,為人類以後的核聚變發電做資源,美國也有這個計劃,所以在月亮當中如何提取H3,現在估算下來,月球的表層有一個好處,這裡砸了一下,所有的月壤蓋在任何的地方了,計算下來,每四億年要翻個個,也就是説,太陽風的注入,使其比較均勻,而真的是比較均勻的,所以嫦娥一號專門有一項任務,全世界沒做過的,我們要做這件事情。月亮中的H3總量有100萬到500萬噸,我們中國現在每年要消耗量億多噸石油,十幾億噸煤,還有一大堆天然氣、水電站等等,龐大的能源需求,假如這種發電能夠實現的話,全中國的H3用量不到十噸,解決全國的能源需求,因此這是一個人們理想中的能源的原料。另外月球的天然環境非常特殊,超高真空沒有磁場,重力又弱,又是高潔凈環境,所以月球有很多很多科學上的使用價值,生産新材料,生産新的生物製品,所以大家看上了月球。對於月球來説,我們準備了35年的積累,從1992以後,我們覺得中國有能力探測月球了,所以我們1993年開始參加論證,完成了月球探測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後在逐步完成中國探月的發展戰略和長遠規劃,2000年完全提出了嫦娥一號的探測目標,一直到2001年,科學上準備的比較充分,2001年開始論證工程的實施,很快大家公認中國完全有能力去探測月球,2001年1月23號,溫家寶總理親自批准了中國的月球探測,開始實施了嫦娥的工程,我們的探測因為中國比較窮,我們又沒有去過,中國人至今沒有離開地球,所有的載人航天和衛星都是繞地球轉的,中國有點像足球,沒有衝出亞洲,更沒有走向世界,我們沒有衝出地球,至今沒有衝出地球,嫦娥是第一次脫離地球而走到另外一個天域裏面去,我們比別人起步晚了幾十年,但是我們的起點一定要跟他們一樣,不然的話就做得沒有意義了,所以我們這樣有這麼多事情要做,我們國家還拿出那麼多錢來做,所以我們覺得一定要把它做好,既要緊密結合國情,又要能夠走向國際的前沿去做工作,這確實是很艱難的一件事情,中國的月球探測大約分為大的三個階段,第一是無人探測,第二是載人探測,第三,建立月球基地,長期研究,但是説到底,我們目前還沒有實力開展載人登月,還有一個長期的準備,連美國到現在還不行,還要等十幾年以後,才能夠載人登月,現在也沒有能力載人登月的,我們現在要實現的全世界無人探測,大家知道神一到神四,也是無人的,楊利偉是神五才上去的,人要上去載人登月,首要的目標是安全返回地球,我們總指揮講了,中國現在有能力把人打上月球,現在絕對有能力,但是只有單程票,所以我們必須要有雙程票才敢幹載人登月,這是非常嚴肅的一件事情,必須實事求是的。

    所以我們現在無人探測又分三期,第一期叫繞月探測,就是我們現在嫦娥一號,第二期叫入月探測,我們要發入着陸車在精細的地方探測,第三我們要精心算一下,怎麼回來,有哪些技術問題要解決,所以第三次要在月球上採樣,最後安全返回地球,這些工作都比較要做的,有這麼多工程技術,科學問題要解決,同學們啊,我認為這麼艱巨的任務你們以後都能趕得上。自從中國2000年宣佈實現月球探測以後,美國對中國有很多的評論,他們認為中國共産黨一直致力於將航天事業提升到一個很高的高度,美國布什總統在2004年1月14號親自發佈了美國的新的新太空計劃,它的太空計劃概括起來就是説,要重返月球,要從月球再走向火星,從明年開始起,無人探測月球也是要繞啊,入啊,跟我們一樣的,2008年載人登月美國航天局局長宣佈在05年9月19號,宣佈2018年重新載人登月投資1041億美元,2025年通過月球登上火星耗資2000多億美元,為什麼美國又要重返月球呢,有三個目的,第一,完全是軍事上的需要,因為他們擔心中國一旦實現探測月球,就能更有效的偵查和監視地面目標,控制地面軍事力量,組裝大型的空間軍事設施,而且可以攔截和摧毀衛星和導彈,這將對美國的軍事力量構成威脅。另外,大家都知道,肯尼迪説過,誰控制了太空,誰就控制了地球。最近美國又流行,誰控制了月球,誰就控制了環地球太空,大家都知道現代戰爭都是動員多種多樣的衛星,多種多樣的航天的力量來參與戰爭,這是現代戰爭的特點,所以他們一再説,誰要獲得了太空的最後地位,誰就獲得了對地球的控制權,因為最高的制高點在月球。第二,從能源和資源上來看,俄羅斯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開發H3,美國也是再三看準了月球上的能源,然後就是軍事目的,中國置之不理嗎,中國已經受人欺負一百多年,我們剛剛站立起來了,我覺得我們是有責任的,我們應該參與,做出應有的貢獻。歐空局也跟着美國,大概整個的計劃晚五年,也是從月球到火星,這是今後到30年的計劃,這是他們落實的情況和計劃的情況,俄羅斯的計劃也很明顯,也是月球火星,這是日本的計劃,也是月球—火星,最近9月14號月亮女神日本成功發射,我非常敬佩日本的科學家,他們做了非常漂亮的工作,他們的設備的技術性能做得是非常好的,設計非常精巧,他們的目的和中國的目的基本類似,但是有一項工作沒有他們做得好,而且他們將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探測月球內部的重力場,一個大衛星,一個小衛星共同配合起來,我堅信日本的科學家可以做出世界上最出色的成果來,中國也有一項工作是全世界沒做過的。所以真的是個有特色。他們的軌道跟我們完全一樣,印度在2008年,他們也要發射繞月探測衛星,他們的軌道跟中國也是極其相似,這是他們的衛星,而且印度的報紙宣傳隨着經濟的發展,印度再度提出載人登月的宏偉目標,他説要比2020年登上月球。印度也有這種雄心壯志,我期望他們能夠成功的,這是各個國家最近這幾年的發射,我就不詳細説了,另外中國繞落回的發射,有些還沒有確定,基本上每個階段都有兩次以上的發射,今年的發射是兩個國家,一個是日本,一個是中國,明年兩個國家發射繞月探測,一個是印度,一個是美國,後年是俄羅斯,所以緊鑼密鼓發射繞月探測情況,為了對月球重新認識,美國2010年發射軟着陸器,中國可能是2012年,所以大家是非常接近的。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希望你中國真正的強盛起來,只有靠我們自己去爭氣,只能是這樣,人家是不會誠心誠意來幫助你的。所以我們第一期整體性、全球性的、綜合性的來認識月球,發射嫦娥一號,總理也多次提示,給我們極大的鼓舞,我們工程要突破月球探測的基本技術,我們要發射月球探測器嫦娥一號,我們要首次開展科學談,逐步構建月球探測衛星的航天工程,要為月球後續探測的工程積累經驗,培養人才,可喜的是,我們真的是一大批隊伍起來了,這是值得我們欣慰和得到很大鼓舞的,因為終究要依靠他們來撐起來。我們第一期的目標有四個,不知道説過多少次了,我想不必要去説他了,第一個要做一個三維圖,目的要得一個全球的三維圖象,別人也做過,但是做的不太好,有很多空白,尤其是兩極地區,做的不完美,而我們第一次去,力爭交一個跟好的圖,第二個,美國做了五種元素的全球分佈,我們核算下來,大概我們可以做14種,全球分佈,另外我們還可以集中主要的礦物,把月球表面的物質成分有更深刻的認識。第三,這是別人沒做過的,我們有微波輻射其來探測月壤的各種特徵,來繁衍它的厚度,知道它的厚度就可以核算出有多少H3,另外全球大概有多少,總歸來説,現在五百萬到七百萬是非常不確切的我們提供稍微確切一點的數據,我想這也是一個進步吧,還有微波輻射器。我們整個的系統是五大系統,一個是衛星系統,一個是長三甲運載火箭系統,另外一個西昌發射場系統,還有一個測控系統和地面應用系統是有五大系統構成的,在這兒之間我們很多系統是缺乏的,中國並沒有建立起這幾大系統,而且相互配合進行最優秀的工作,衛星系統就是研製衛星的,一共有十大分析,月球探測器大概2.35噸,繞着南北極走,高度是200公里,運載火箭是長征三號甲,發射場地在西昌,發射場附近用測控系統!還有中國科學院四台望遠鏡組成的干涉測量,更好的提高我們測控的精度,另外我們還有兩條船開到海外,布成一個全球的網,我們還租用了別的國家的一些測控網,這樣促使我們登向月球的時候更多的觀測到它的弧段,現在這些任務都已經完成了,還有地面接受儲存處理應用研究的系統。有哪幾個困難呢,我們第一次比較小心、謹慎,之所以設計的那麼複雜,誰頭一次去都小心謹慎,日本大概也是這樣的一個過程,明年印度大概也是這麼一個過程,以使我們精確測控安全到達,所以這個從來沒做過,這次做得很完美,軌道是一個難題。第二個,跟地球衛星有一個最大的差別就是,月球的衛星必須三重穩定,意思就是説所有的儀器要對月球、太陽帆板隨時瞄準太陽,另外定向天線要時刻對準地球,你才能把數據傳回來,你才能接受指令,假如這三個東西不動,還好辦,但是地球、太陽、月球都在相對運動,衛星本身又在運動,所有這些三個都必須完全對準才能有效工作,否則是不能工作的,所以這樣的話我們必須經過精細的計算,然後隨着時間的演變自從獲得三重穩定,這是我們從來沒做過,也實現得很好。

    數據是怎麼獲得的,我簡要介紹一下,我們相機是很特殊的CCD相機,我們這個相機不像網上説的三個鏡頭,是一個鏡頭,可以拍三個部位,一個前勢、中勢和後勢,一次可以得到三張照片一直推過去,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獲得它的平面,組合起來可以獲得立體的,但是到了太陽光照角很低,能源不夠就加上激光高度計每秒測一個點,精度是累計的,這樣我們就可以測定月球每個點的位置,就可以一年下來一秒鐘一個點,一年下來可以布面月球很多點的高層,大概確保是這樣的。這張圖是第一張公佈的,從這個圖上可以看到很多奇特的現象,這是91公里的直徑,很多的環,這是砸完以後,就變成了階梯狀,這個是中心錐坑,還有碗形坑,都有名字的,哪個地方坑越多,越古老,大家看到這塊地方坑比較密密麻麻,這是高原地區,在南半球,而這塊地方比較暗,坑也相對少,當然還有很多了,這是隨機取了這麼一張圖。第二期發射軟着陸器,降落月球地面走出一個月球車,現在我們國家有30多個單位在研製月球車,但是很難有成功的,因為那裏的環境太惡劣了。第二次我們就不這麼折騰了,老是調軌道,我們一次用火箭直接打入本月軌道,然後到地方降落下去,降落的過程非常複雜。大家可以看到,我們每一期工程都有比較大的變化,這是環月軌道,調向軌道,發射軌道,第二期就不經過環月軌道,直接向奔月軌道,然後安全着陸,第三次就是藍顏色的,不僅這麼降落,而且要從月面起飛,然後脫離月球,奔回地球,安全着陸,每一期都有繼承性,也有創新,也有更高的要求,整個的預算大家都知道大約是頭一個期是14個億,後面的還要多一些但是每年都不超過GDP的幾萬分之一,美國準備在空中對接,共同走向月球,因為他現在也沒那麼大條件,飛船也要重做,這樣的話他們也還要十來年,所以他們最早的時間2018年,美國才能夠載人登月,所以我説過一句話,今後十年世界上沒有任何國家有能力載人登月。大家都要重新做工作。中國開始實現了嫦娥奔月的夢想,月球探測將為我國的科學創新和夢想,經濟的繁榮和發展提供新的機遇,也將為地球人類長期可持續發展發揮重要的支撐作用,我最後一張片子説,嫦娥工程得到中央和全國公眾的熱情支持,並寄於殷切的期望,我們深受鼓舞,我們一定艱苦奮鬥,竭盡全力做好,現在還有一年的壽命,任務非常艱巨,每天我們是月光工作日,月亮出我們上班,月亮落我們下班,我們熱切的希望我們的專家學者們,更希望我們的青年學子們,今後能夠投入到探測宇宙的奧秘和嫦娥工程中來,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美好的前景,為中華民族的振興和繁榮昌盛,做出歷史的貢獻,謝謝!

    學生提問:第一個問題嫦娥在空間軌道上會不會發生兩個衛星相撞的情況?第二個問題,第一期工程已經完成相當大一部分,第二階段,第三階段回的過程中,甚至以後更遠的載人,您認為我們面臨的最大困難是什麼,是科學上的準備,還是工程技術上的障礙或者其他的障礙?

    歐陽自遠:地球上發射的衛星太多了,就像高速路一樣,就那麼幾條路,近地軌道,同步軌道,還有些死亡軌道,這麼多衛星全世界發射了六千來個,那麼多衛星,當然現在大概還有七八百個在上面,不太知道確切的數據,他們幾乎都沒有撞過,月球現在有兩個,一個月亮女神,一個嫦娥一號,概率小得小得太小了,我想這是可以放心的。最大的困難,我想只要我們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做下去,按部就班,又要持續發展,又要跨越發展,這是完全可以結合起來的,我們技術是可以逐步提高的,中國人一點兒也不笨,當然我們要嚴謹的態度,嚴肅的態度,包括我們産品的元器件,工藝器都得嚴格按照這個做,這對我們來説是整體素質的提高,這可能還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這樣的話我們做出的一切東西是可靠的,當然也牽扯我們的技術水平和能力,我們還是需要努力的。所以需要大批的年輕人來承擔着,因為你們的知識是比較新的,你們學習到的東西也是最近的,而且你們在這樣一種培養下,無論從思想方法、科學的能力上來説,我覺得都非常非常強的。這次嫦娥一號那麼短暫的時間培養人的素質提高得非常快,我希望通過科學工程來帶動,來推動我們的技術能力,來整個的提高我們的素質,我覺得一定會有高明的設計家來設計,一定會有我們高明的總設計師,巴黎做的非常精巧,我相信中國是有能力的,但是我們整體的技術水平要進一步提高。

    學生提問:我們現在一般在地球軌道中的衛星,壽命都可以達到八年和十年,為什麼探月的只有一年,最主要的困難在哪?

    歐陽自遠:你提的很好,有些國家的衛星甚至不止八年,特別是探測走得走十年,還得幹活,還會有更長的,我們為什麼設計一年呢,我們大概一年能夠實現我們的目標是可以的,是已經夠了,是這樣設計,不是説非得設計三年五年八年更好,比如測圖一個月可以覆蓋一次,當然可能有漏的地方,可以覆蓋三次六次吧,我用不着覆蓋四五十次,最後還是這個結果,我們核算下來一年是能夠實現的,假如我們設計五年的話我們燃料要留的很充分,因為它的軌道會改變的,隨着月球質量分佈不均勻,隨着別的相互的作用,燃料是需要維持的,而燃料對一個衛星來説是很重要的,坦白説我們現在留的燃料很多,因為我們中途省了很多事,都留下來了,我們衛星的壽命絕對不止一年,但是我們看我們的工作需要,也許我們還要把它再變變,我們完全主動的調整來獲得更多的資料,我們是基於這樣來考慮的,不是説我們只能走一年。

    學生提問:剛才我特別關注您説過日本的月亮女神,我們作為科學家在各自領域做到最好的事業,網上也有中日探月計劃對抵的問題,日本人的探月計劃早我們好幾年,可以這樣打一個比喻,如果我們再跑一萬米的話,日本科學家已經跑了三四千,我們開始起步,我注意到我們建國以來航天人,包括以前惡劣的環境到現在,我想請您總結一下,我們尊敬的航天人是什麼精神,或者是什麼樣的環境,能夠在短短幾年時間裏做到他們十幾年才能做到的事,是什麼樣的精神?

  歐陽自遠: 一個人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思想,我覺得你談得問題非常好,您提到的日本比我們早,我中國是2000年向世界公佈了我們月球探測計劃,日本在1990年曾經發射過一個月球探測的衛星,但很遺憾是失敗了,他們説,他們按月亮女神算頭一個,至於那個就拉倒了,也可以,月亮女神比我們準備的還是早的,他們預計2003年發佈,我覺得日本的科學家是很嚴謹的,15台儀器,當然他們花的錢比我們多一些,折算下來是21億人民幣,我們是14億人民幣,不是説我們沒錢,就是我們的需要大概也就夠了,我們是放了八台儀器,根據我們的目標要精簡、有效,而且不要搞得累贅,而且是非常突出各有特色,我們是這樣考慮的,當然我相信人家也會是這麼考慮的,我覺得他們的工作是做得精益求精的,中國的航天人當然也是做的非常漂亮的。他們整個2003年發射一直拖了四年,其中有很多很多的原因,我覺得他們的工作是比較設計很精巧,也很盤雜,特別是一個大衛星,兩個小衛星,然後結合起來,配合起來工作,我們就覺得我們不一定非得要這樣做,我們那樣做也許比較簡便,而且我們可以能夠獲得我們期望的結果,這是最重要的,我覺得他們也是能獲得這種結果,日本比我們早,他們確實是比我們開展得早,但是他一直拖了四年,從比較來説,我真的覺得是各有特色,這不是外交辭令,而是真實的,我進過他們先進的地方,我把所有的煤炭儀器的指標性能都對比了,他們有很多不少設備是比我們好的,但是我們也有比他好的設備。我也希望我們中國日本印度所有的科學家們更多的探尋,我們共同獲得更多的資料互相交流為人類認識月球共同做出貢獻,我覺得這是我們共同的責任。我是一個新兵,我不是搞航天的,而是搞地質的,我是從57年改變了我的命運,我覺得必須跳出地球來認識地球,必須研究整個的太陽系來認識地球,這樣更宏觀,更全面,更整體,不一定對,但這條路子是可以探索的,我參加到航天的領域裏去,感受最深刻的我覺得航天五十年以來,確實有很多精神在支撐着這項航天人做出如此巨大的貢獻,為國爭光,為什麼呢?我是在中國科學院工作,希望你多做成果,哪個人很突出,我感覺到缺乏一種,我們也許比較強調個人的英雄,這是需要的,這也是我們時代需要的,你做得非常出色,像陳景潤一樣非常好,但是航天人講究的是集體的英雄,是全體的英雄,只有團結大家的力量,調動所有的力量來説,我非常敬佩他們這一點,他們真的是赤誠的愛國,這對我的教育也很深刻,他們也是經過很大的失敗和打擊,但是一股精神是為了國家的強盛,為了中國的航天事業,我非常非常敬佩,所以我自己也受到很多教育。兩彈一星、載人航天的精神是值得學習的,這種精神鼓舞你只能勇往直前,有困難只能克服、跨越、奮鬥,多艱難的條件他們能夠攻克如此多的難關,所以航天是一支英雄的隊伍,我也在這個隊伍裏磨煉自己。

    學生提問:現在世界各個航天大國都在開展自己的航天計劃,人類這些活動對月球現有的環境造成怎樣的影響?地球是全人類的怎樣保證這些上不了月球的國家和人的利益?

    歐陽自遠:這位同學提的問題是基於我們地球的經驗,是值得憂慮的,我們地球已經被人類自己糟蹋的應該到了該改正錯誤的時候了,該認識到生態的保護和環境等等的問題了,使我們地球更美好起來,大家都去探測月球將會造成什麼後果呢,大家的憂慮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請大家放心,月球有多大呢?四個中國大,四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版圖,中國在月球上的運動,哪怕最後着陸器,月球車,月球車一般走的最遠的十幾公里,就是説你在月球上你的活動範圍大概沒有海淀區大,所以我感覺對如此天體來説,不會造成地球這樣,另外月球也不可能讓你大量的污染,出來必須得穿宇航服,月球不是人類理想的居住地,何況我們科學技術不是很發達,能上幾個人啊,應該不會出現你説的問題。

    第二個問題:地球上的公海是大家的,公海的資源都是大家的,但是有人有本事開一條船到公海上去打了一船魚,中國沒本事去,他打了一船魚絕對不會給你中國人吃,記住,我們必須創造條件,我們也能到公海,我們要有我們自己的發言權。大概月球也是這樣,你説該怎麼辦,不是很清楚嗎?

    學生提問:第二次計劃軟着陸的時候,對着陸地點是怎樣選擇的?

  歐陽自遠:這件事情已經論證好多年了,日本選了幾個地方,美國也選了很多地方,現在歐洲也選了一些地方,這些我們大家都知道的,準備將來建立月球基地,大家現在的興趣很希望在月球的南極建立一個天文觀測臺,另外開發利用南極的資源,南極有些地方因為太陽比較低,它是平行的繞着月球轉的,所以有些地方可能80%,90%的時間有微弱的陽光照射,即使是這樣,這就造成了一個好條件,在赤道附近,他那個地方太陽非常微弱,那個地方的溫度也許反而好了,不是太劇烈了,而且一直有陽光地,90%的時間能夠照到陽光,這就很難得了,一般都是一半時間,所以這是很難得的機會,很多人選這種地方,各種各樣的意見,關鍵決定着陸地區的意圖,科學上的追求是什麼,這是最重要的。但是基本上有這麼幾個條件,第一,我們頭一次去,安全第一,別跑到山坡上,站不住,希望找一塊平一點的地方,這是人之常情,第二,要科學問題相對集中,因為走不了太遠,必須很多問題集中,還有資源複雜性相對集中。你到這個地方太直了,太簡單了,降落到這個地方幹嗎,總之科學家希望知道更多的科學問題,第三,那個地方要考慮通訊,等等所有的技術條件都要考慮。我們要打分,每項指標有很多項,打分下來,評下哪些地方。中國已經選了很多地方,考慮哪個事情最重要權重不一樣,就會選的地方也不一樣。

責編:常穎

1/1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