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嫦娥"工作人員日夜奮戰為“解碼”

 

CCTV.com  2007年12月20日 09:1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內容速覽]  顯然,目前公佈的第一幅月面影像,以及月球背面影像,只是上述四大科學目標中第一個目標的一小步。為把“嫦娥”發回的數據接收好,國家天文臺在全國一南一北新建了兩個大口徑的地面接收站:昆明接收站(口徑為40米)和密雲接收站(口徑為50米)。
專題:“嫦娥一號”探月行動

  

  圖為國家天文臺工作人員在處理第一幅月面影像。

  曹永亮 攝

  榮譽面前,他們頭腦清醒:我們慶功還不到時候

  今年42歲的探月工程地面應用系統總設計師、國家天文臺臺長助理李春來,堪稱托起我國航天事業第三座里程碑的“少帥”之一。在12日舉行的慶功會上,他作為四個發言代表之一,在人民大會堂向全國人民彙報。

  但是,在接受採訪時,他的回答卻讓人稍感意外:“現在我並不覺得輕鬆??對於我們地面應用系統來説,工作才剛剛開始。”

  “為什麼?探月工程不是已經圓滿成功了嗎?”

  面對記者的疑問,他耐心地解釋説:“就這次探月的工程目標來説,可以説是‘圓滿成功’了:月球探測基本技術實現突破,第一個月球探測器的研製和發射已經告捷,科學探測也進行正常,並取得了初步成果。但就科學目標來説,不過是剛開了個頭兒,今後的任務還非常艱巨、道路還很漫長。”

  對於任何一個大的科學系統工程來説,科學目標既是源頭,也是最終的“試金石”。經過近10年的比較、分析、研究、論證,以歐陽自遠院士&&的中國科學院系統專家課題組在2000年完成了《我國月球資源探測衛星科學目標》的研究報告,確定了我國首次探月工程的四大科學目標。

  顯然,目前公佈的第一幅月面影像,以及月球背面影像,只是上述四大科學目標中第一個目標的一小步。對此,探月工程副總指揮、中國工程院院士姜景山有著同樣清醒的認識。他諄諄告誡同仁:“現在我們開慶功會還不到時候,大家還要戒驕戒躁,埋頭苦幹,務求全勝。”

  “嫦娥”圍著月球轉,科學家們圍著“嫦娥”轉,興奮而又耐心地日夜守候

  與蜚聲中外的“鳥巢”、“水立方”相比,它們的鄰居??國家天文臺就“黯淡”了許多,過往的人們很難把它與“嫦娥”發回的月球影像聯絡起來。其實,目前發佈的所有月面影像,都是在這裡處理完成的。

  國家天文臺的作用不止於此。探月工程五大系統之??地面應用系統,其大本營就在這裡,它肩負著“嫦娥一號”衛星探測數據的接收、處理、管理、應用與研究的重任,是體現既定科學目標及科學價值的研究與應用中心。

  “自2004年1月國家天文臺被確定為探月工程的地面應用系統&&單位以來,大家就全力以赴備戰。2004年我們幹了361天,2005年幹了355天。”探月工程地面應用系統指揮部指揮長、國家天文臺黨委書記兼副臺長劉曉群告訴記者,“今年自‘嫦娥’發射那天起,大家就更緊張了,白天干了晚上幹,每天的工作時間都在14個小時以上。”

  聽了他的介紹,記者心裏一震:真沒想到這裡的人如此辛苦。

  那麼,“嫦娥”探測的數據是如何轉化為科學成果的?

  第一步是數據接收。據此項工作的負責人張洪波介紹,接收40萬公里之外傳回的探測數據,在我國還是第一次(此前最遠的不超過8萬公里),其難度可想而知。為把“嫦娥”發回的數據接收好,國家天文臺在全國一南一北新建了兩個大口徑的地面接收站:昆明接收站(口徑為40米)和密雲接收站(口徑為50米)。這兩個目前國內最大的接收站都是我國自行研製、安裝的,第一次聯合演練就獲得成功。11月20日16時49分開始,它們就接到了“嫦娥”發回的無線電信號,通過信號處理,轉變成計算機能夠處理的數據,其中一路就地存儲,一路傳到國家天文臺總部。

  “令人欣慰的是,這兩個地面接收站的工作狀態極好,接受的數據‘完全、可靠’。”張洪波説。

  “數據接收不易,處理、研究起來就更難!”地面應用系統副總設計師劉建忠深有感觸地説,“從收到探測數據到拿出可以應用的科學數據産品,是一個非常複雜、艱苦的過程,可不是想象得那麼簡單。”

  他以第一幅月面影像為例,向記者講述了數據處理的大致過程??

  第一步,對地面站傳來的原始數據進行信道處理,提取CDD立體相機源包數據,然後通過排序、去重復、拼接,形成CDD立體相機某次過境的最優源包數據,對優化的源包數據進行解包;

  第二步,對已解包的數據進行物理量轉換和格式重整處理,形成前視、中視和後視三條陣線的數據;

  第三步,利用正樣相機定標數據,消除相機光、機、電等系統誤差的影響,進行輻射定標處理後,得到二維圖像。在此基礎上,進行圖像增強處理,包括去除噪聲、濾波、對比度拉伸、亮度調整等,最終形成二維平面圖像;

  第四步,在二維平面圖像的基礎上,採用前視、中視、後視三個不同角度的二維平面圖像,結合相機成像的幾何、衛星軌道及姿態參數等輔助數據,經過攝影測量數據處理得到高程、三維影像等數據産品。

  看著記者似懂非懂的樣子,劉建忠笑了:“不那麼簡單吧?”

  “這幅圖像覆蓋的月面寬約280公里,長約460公里,只是月球表面的一小部分,結果是我們的10多個人幹了兩天兩夜才做好??可還有人懷疑我們是偽造的。”他苦笑著搖搖頭。

  完成四大科學任務,需要全國相關科學家數年合力攻關

  “那我們什麼時候能獲得全月面的二維影像呢?”

  劉建忠笑了:“已經有不下10個記者問我這個問題了。我的回答是:不好説。”

  “為什麼?因為我們是在進行未知的太空科學探索,不是在地球上修馬路,想什麼時候完成就什麼時候完成。”他耐心地解釋説,要想獲得全月面的二維影像,前提是衛星要把月球全覆蓋一遍,理論上是一個月,但實際上是不可能的:比如相機和其他科學儀器需要進行狀態調整和技術指標試驗,需要時間;衛星轉到月球上空的某一位置時光照不足或過度,就會造成相機曝光不足或過度,傳回的數據就不能用,就得等下一個月;為了保證衛星有足夠的能源,太陽能帆板需要調整方向,相機工作狀態受到影響;衛星遇到月食時太陽能帆板得不到充電,所有儀器都得暫停工作等等。此外,還需要進行軌道維持。數據全部傳到地面上以後,處理得花一段時間,定位、拼接花的時間就更長些??月球不同於地球,沒有那麼多測繪控制點,影像定位、校準的工作量很大……

  “所以,完成全月面的二維圖像,最少也得半年時間。”劉建忠看著記者,認真地説,“我們是在做科學研究,而且這些研究資料是將來我們進行探月二期、三期工程的基礎性資料,來不得半點馬虎、差錯。”

  “獲取全月面的影像只是四大科學目標中的一個,其它三個目標的任務就更艱巨、更漫長。其中微波探測在全世界都是第一次,更無經驗可以借鑒,需要付出的時間和精力就更多。”劉建忠説,“‘嫦娥’探測到的數據光靠我們的力量難以完成,需要全國的有關科學家進行幾年的合力攻關,才能拿出精確的科研成果。”

相關新聞:

四代航天人齊迎14個“嫦娥寶寶”
“嫦娥”或將探測銀河系其它行星
嫦娥使命 繞月堅持和平原則開展國際合作(圖)
數管系統:嫦娥一號有效載荷背後的明星
[訪談實錄]歐陽自遠走進清華園暢談“中國探月工程”
萬眾一心鋪就嫦娥飛天路 記嫦娥的社會大協作
嫦娥使命 繞月堅持和平原則開展國際合作(圖)

責編:王震宇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