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3年11月26日 17:54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中國藝術報
與會代表走進古村落進行實地調研。左三為中國民協分黨組書記羅楊,左一為福建省文聯黨組副書記羅訓涌 劉 未 攝 |
與會人員在福建永定土樓前合影 白旭旻 攝 |
經過住建部、文化部、財政部三部門的首次全國性的摸底調查,發現全國共有傳統村落1.2萬個,僅佔全國行政村總數的1.9%,其中只有1561個傳統村落列入了三部門公佈的兩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而我國普查出的87萬項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其中包括29項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7項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1219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以及約8000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項目,絕大多數都在這些傳統村落之中。
古村落或稱傳統村落,是我國傳統文化最為主要的載體和最珍貴的遺産。近年來,在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協主席馮驥才的帶領下,中國民協大力推進全國古村落的保護與搶救工作,深入民間、走進田野,在大山深處、黃土高原,沾滿泥土的足跡遍佈神州大地。中國民協組織全國各地眾多領域的專家、學者分別在廣東、江西、山東等地召開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古村落現場會議,分析古村落的現狀,研究古村落保護所面臨的問題,探討古村落保護的方法,借鑒國內外的成功經驗,為古村落的保護、發展建言獻策。
11月1日,中國民協再次邀請全國知名的民俗學、社會學、建築學、民間文化研究等諸多領域的專家學者,與來自各省古村落的代表50余人齊聚福建連城,召開了為期3天的中國(福建)古村落文化遺産保護高峰論壇。會議期間,9位專家學者作了專題演講,同與會人員交流古村落保護的新成果、新信息,探索古村落保護的方法與關鍵問題,為全國古村落的保護開啟新思維、指出新路徑。
論壇既具有前沿學術的理論高度,又重實踐、接地氣,專家學者的論題敢於觸及矛盾,敢於揭示問題,勇於面對現實,勇於昭示觀點,表現出極高的學術水平和令人敬佩的社會擔當。論壇得到了全體與會人員和當地政府部門的高度評價,也受到全國各地十幾家媒體的高度關注。
保護與破壞的競速生存與死亡的選擇
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以來,全國的古村落保護工作以此為契機,在建設中保護,在保護中建設,確實呈現出一片可喜的局面。但同時也出現了一系列問題,比如説新農村建設搞形式主義的新大全形象工程,佔用大量耕地,大修土木。古村落保護的問題日益引起高度的重視。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3年7月份考察鄂州市長港鎮峒山村時,正式提出建設美麗鄉村,是要給鄉親們造福,不能大拆大建,特別是古村落要保護好,農村絕對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和記憶中的故園。
一生把大部分時間都投入到古村落調查與保護工作的福建省建築設計研究院原院長、高級建築師黃漢民説:“傳統村落可以説面臨著空前的危機。我在福建跑了無數村子,每去一次,都比上一次破一點,實在是揪心和痛心。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搞美麗村莊建設,甚至成為大拆大建的藉口,使傳統村落受到一次又一次的破壞。福建的一些土樓,裏面不僅有遊客中心、商務中心,據説還要建星級酒店。建這些有必要嗎?這些錢為什麼不花在土樓的保護、自然村落的保護上呢?”他提出的問題,確實值得人們尤其是政府部門的反思。
福州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張鷹指出,根據充分的調研分析發現,在城鎮化發展進程中,古村落消亡的速度遠比人們想象的要快得多。自上而下的相關政策,僅部分惠及村落的基礎設施、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根本無法顧及量大面廣的私有古民居,造成居民拆舊建新,古村落整體風貌難保。因此,他呼喚全面建立和健全自下而上的政策機制,使古村落得到真正的保護。他還指出,保護性破壞和建設性破壞有其共性,比如説製造假古建,大拆大建,運動式改造更新,對原住民利益的侵害,社區社會結構的喪失,業態模式同質化等一系列保護古村落所面臨的嚴峻問題。
在談到福建連城培田村古民居的保護時,福建龍岩民協主席鐘德彪深有感觸地説:“由於古村落保護是一個龐大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即使一些有代表性的古村落靠社會有識之士、成功人士的自發保護,投入的資金也只是杯水車薪,難解其渴。同時這些古村落的自發保護,就其保護的目的看,均帶有明顯的功利性和實用性,投入部分資金,搞農家樂餐飲服務,都是寄希望予獲取更多的回報。在這樣的思維定勢中,又難以避免古村落遭受二次破壞,客觀上形成‘一邊保護、一邊破壞’的尷尬局面。正是這種兩難選擇,造成古村落物質的、非物質的文化遺産仍然面臨凋落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