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民間美術 >

馮驥才:民間文化的守護者

發佈時間:2013年11月26日 17:48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中國藝術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馮驥才在貴州進行全國村落普查

       早在1994年始,馮驥才就發起了天津的老城保護運動。因為當時的政府並沒有形成文化遺産保護的自覺,在經濟大潮中舊城成批地被拆毀,作為知識分子如果沒有對文化的前瞻性認識,他會對周圍的世界視而不見。他完全可以繼續他的散文和小説創作,作為當時早已成名于文壇的馮驥才,仍會一如既往地在文學道路上繼續收穫他的精彩,用他的畫筆創造作為中國當代文人畫代表人物的輝煌。但他走出書齋,走到了大地上,他注意到了社會的變化尤其是城市的變化。如果沒有人挺身而出為城市説話,很可能一夜間天津老城就會成為一片廢墟,是他最早吹響了老城保護的號角。
  
       馮驥才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他的行動力,他提出的就一定要親力親為。他必須將自己的想法在實踐中得到檢驗或者實現。從歷史的脈絡中我們能看到過去20年前的場面,他用自己的稿費雇請專家、專業攝影師百人之眾對天津老城進行徹底的拍照和記錄。他甚至為了保護某處拆遷的老街到街頭演講,發動市民們一起保護自己的歷史。他編輯出版了《天津老房子舊城遺韻》《天津老房子小洋樓風情》《天津老房子東西南北》。在行動中實現思想,馮驥才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這一點。
  
       隨之而來的是他對中國民間文化遺産保護工程的呼籲,以及從2002年開始到2011年結束的近十年的中國木版年畫搶救工程。作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産搶救工程的龍頭,中國木版年畫搶救工程做了一個很好的樣本,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開路。十年的歷程,其中的艱難和辛酸只有馮驥才自己知道。在最困難的時候,他賣畫從事他熱愛的事業。一個思想一個行動持續了十多年,讓他的文化遺産保護終於獲得了更廣泛的支持和幫助。承擔起民間文化遺産搶救工程重任的那天,他就一直在馬不停蹄地工作,奔走呼喊。行動是最好的證明,他用行動説服了那些過去冷眼旁觀者,也帶動了一批又一批的民間文化保護隊伍。如果給馮驥才的十年做一個大事年表,我們將充分認識到他十年的風雨,十年的奔波和艱辛。
  
       馮驥才是作家,在廣大的讀者中有巨大的影響力,而他這個作家之所以比一般的作家影響要大得多,有很多原因。一個原因是他有三十余篇文章被選入了中外中小學教科書。中國一代一代的中小學生們在讀書期間大多讀過他的作品。這是一個作家值得驕傲的事情,也因此給廣大讀者産生深遠的影響。此外,馮驥才作為畫家和作家投入到民間文化遺産保護中,一幹就是十多年,他喚起全民對文化遺産的尊重和保護意識,這也是他産生影響的一個原因。當更多人意識到他所從事事業的高尚及艱巨,意識到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必要和重要後,馮驥才的影響力不是在縮小而是在不斷增大。
         
       馮驥才文化思想對當代中國文化政策和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貢獻是巨大的。是他頭一次提出對中國大地上的民間文化進行盤清家底的地毯式的普查,是他提出中國的民間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半,是他提出為傳承人進行口述史訪談併為他們立傳。是他通過自己長期的田野經驗,提出了“民間創造,精英挑選”的保護理念,提出了“把書桌紮根在田野”,提出了對中國的民間美術進行分類,提出了建立國家文化遺産日的建議。同時,他還提出了除夕放假的議案。不要以為這僅僅是一個建議,讓這個寶貴的惠民建議成為國家法定的節日需要不斷的努力。馮驥才已經前瞻性地意識到,當傳統的節日得到保護的同時,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的內容也會因此得到保護。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形成了四級保護體系,國家名錄中的國家非遺項目達到近1300項時,當各級名錄非遺項目達到7000多項時,馮驥才又清醒地認識到:數字不能表明非遺工作的成績。他提出“建立非遺紅黃牌制度”,對不合格的項目進行摘牌處理。他在2011年的全國政協會議上又提出暫停非遺項目的審批,將“申遺”改為“審遺”,為的是保持國家非遺的純正性。
  
       在十多年的民間文化遺産保護工作中,我們仍舊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馮驥才”。他的視野是世界性的,他的工作是全國性的,他的足跡是遍及大江南北的,他的成果是帶有典範意義的。他用知識分子的情懷,用對民間文化的一腔熱愛,帶動了全民的文化遺産保護,用自己的參政議政獲得了一個個提案的落實,讓全民共享自己的節日文化。他改變了過去知識分子只是將學問紮根書齋、不問天下的形象。
  
       馮驥才用行動打破了一個民族對民間文化的沉睡,也讓中國文化獲得了世界尊重。在一個全球化時代,他讓中國的文化精神獲得了世界聲譽,同時也讓更多的知識分子認識到了自己的角色和任務。當用10年時間親自挂帥完成了中國民間文化搶救的龍頭工程“中國木版年畫搶救和保護工程”之後,他又轉身到了中國傳統村落的保護和搶救中來。
  
       傳統村落是另一種文化遺産,這是馮驥才獨立思考並帶有創造性的思想。所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生存的土壤在鄉村,大量的具有濃郁文化特色的物質文化遺産也遍及鄉村各地。對鄉村的生態文化、文化空間進行保護就是為傳統文化留住根,留下最後一道防線。而這個主張又是如此及時。以村落為考察對象,帶動的也是一種新的學風:實地調查,實物取證,整體研究,為傳統村落立檔,為傳統文化的民間文化的蒐集整理創造更為優越的條件。最為重要的是,村落的保留為今後當代人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也為中國大地上留下了寶貴的人文風景。時間會告訴我們,馮驥才關於傳統村落保護的創見,在今後中國傳統村落保護中的意義將越發彰顯。(馬知遙 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教授)  

打印】【複製鏈結】【轉發郵件【一鍵分享 i貼吧 新浪微博 責任編輯: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