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賞析 >

折扇收藏:當講究扇骨之精美

發佈時間:2013年10月30日 15:21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新民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張石園、吳湖帆、唐雲畫扇骨

唐雲畫扇骨

       與沈智毅老人談藝術往事,是一種美的享受,也是長知識的機會,其樂無窮。一次,我們談其了折扇。在沒有空調的日子裏,人們喜歡手持折扇或蒲扇,信手使用呼風雨來。然折扇一經社會賢達、文人雅士的點染,折扇的品位迅速升溫,它不再是搧風的工具,而是有珍藏價值的藝術品,它的扇面,甚至是扇骨都起了微妙的變化,請名家書畫或請工藝家雕刻成為一種時尚。上世紀30、40年代,上海曾掀起一股扇文化熱潮,許多書畫家都投入其中,不亦樂乎。
  
       沈老回憶説:“解放前夕,我在五雲堂箋扇莊工作,見大家喜好收藏折扇,我便向姑蘇定了50把玉竹扇骨,因為是行貨,扇骨質量一般,竹面上,中國畫顏料還畫不上。無奈之下,只能用礦物質顏料畫,好在我認識的書畫名家很多,請他們幫忙,他們也很樂意,畫完後,涂上清漆,還是能買出些好價錢的。”説着,沈老拿出了一把張石園的扇骨給我看,題為“秋亭遠岫”扇骨上疊巒遠山,潺潺小溪,秋亭紅葉石園居士畫。新鮮奪目,雖為直條構圖,空間狹窄,但層次仍極為分明。另一面為“松岩幽居”,岩石、松樹、茅屋,筆墨凝練簡略,但仍不失張石園之青綠本色的特點。令人愛不釋手。
  
       還有一把扇骨、扇面均為吳湖帆畫的折扇,更為珍奇。扇骨一面為《荷花》,一莖引綠,雙影分紅。設色縝麗豐腴、明潤古雅,落款為倩菴。另一面為《秋葵》,花開丈余,高高低低,密密層層,引來蜻蜓徘徊忙碌,如紅楓,如天竹,鮮紅生色,款行書吳湖帆三字,白文印倩菴,打開扇面,正面只是一副行草:“睡起偏壓鬟素馨,依依別夢太零星。開粧收得天涯近,萬疊春山一鏡青。癸已冬日。螺川近作,吳倩。”書法清健超拔,有俊邁豪放,沉着痛快之感。反面為墨筆山水。一水帶兩岸,南岸松林茂密,山草叢生,臨水突兀而出,北岸,用大混點暈出,雲繚煙樹,山石朦朧,一葉小舟,順水而下。題曰:“行雲流舟原無盡,綠樹青山各自緣。癸已冬至後三日。吳湖帆。”一書一畫,事隔三日中得以完成。
  
       沈老説:“一般好的扇骨,竹面當平潔,無斑痕,紋理細密無白筋。考究的還得用細水砂紙打磨,再反復幾次擦桃油,待扇骨顯紅色後,再雕刻,效果更佳。可我選的50把扇骨沒有如此講究,也不雕刻,只是直接用礦物質在竹面上畫畫。六十多年來扇骨之形和色都沒有變,光漆尤如一層玻璃,把裏面的畫映得光艷照人。歪打正着,現在我可以説,象這樣的扇骨在社會上幾乎巳找不着了。”
  
       當然,令沈老更得意的是,他會強強聯手,將當時的書畫名家的手跡集於一扇,使它成為絕品。沈老説我這樣做,可以提高折扇的收藏品位。如集唐雲的扇骨,吳湖帆的畫及沈尹默書法於一扇的《秋荷圖》就是典範。
  
       玉竹扇骨由唐雲開筆,唐雲在狹長的扇骨上先畫了讀書人在高山古松下苦讀攻研之情景,在另一面又畫了孤山遠帆紅楓。粗筆勾山石,細筆現花鳥,水墨淋漓,既有渾厚又涵清新。打開扇面便是書法大家沈尹黙的二首相關荷花的虞美人詞,其一為“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病夫因病得來游,更值滿川徵雨洗新秋。”其二為“去年長恨拏舟晚,空見殘荷滿,今年何以報君思,一路繁花相送到青墩。”書法清潤秀美,風雅遒勁,與唐雲的扇骨,反面吳湖帆的“沒骨荷花扇面”三位一體,相互輝映,反面,吳湖帆的沒骨荷花很自然的映入眼簾,淡淡的荷葉如羅裙,粉紅的荷花或綻戓蕾,風微搖曳,從扇面上我仿佛聞到了淡淡的清新,畫面衝粉沖水,清研秀逸,綽約豐腴,着人愛不釋手。

打印】【複製鏈結】【轉發郵件【一鍵分享 i貼吧 新浪微博 責任編輯: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