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3年02月17日 15:54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網
齊白石的書法 |
齊白石説,他起初寫字,學的是館閣體,後來到韶塘胡家讀書,見到胡沁園、陳少蕃兩位老師都是學晚清湖南書家代表人物何紹基一體,於是也跟著學習何體。後來又聽從樊樊山意見,學習清代揚州畫家金農字體。這種學習過程有其心理因素:早年齊白石由民間畫師進入文人行列,需要找到文化上的立足點,選擇何紹基、金冬心,容易得到當時當地知識圈的認同。
他臨學何紹基字體十來年,學到幾可亂真的地步;中年後在書畫兩方面都力追冬心,其手寫的《借山吟館詩草》結體扁平,點畫豐肥,全然是金冬心一體。他對於非闇説過:“冬心的書體有他的獨創性,最好用這種字體抄寫詩集,又醒眼,又可以唱念,更可以玩味。”
齊白石41歲到北京,結識李筠庵,李筠庵勸齊白石跟他學寫魏碑、臨《爨龍顏碑》。齊白石的墨跡中尚可見到爨龍顏、爨寶子兩碑的影響。
齊白石最後學李邕,以臨習李邕《雲麾將軍碑》下的功夫最大,不僅對臨,而且背臨,直到能將臨本與原帖套合的地步。
他對胡佩衡説,自己的書法得益於李北海、何紹基、金冬心、鄭板橋與《天發神讖碑》最多。“寫何體容易有肉無骨,寫李體容易有骨無肉,寫金冬心的古拙,學《天發神讖碑》的蒼勁。”此外,同時代書畫家吳昌碩大氣磅薄的書風對齊白石也産生過影響。
“衰年變法”後,齊白石的書風與畫風同步走向成熟,最後凝結為我們所熟悉的齊派書體。到80歲前後,達到高峰。
齊白石書法藝術的成就主要在行書和篆書兩個方面。行草多用於畫跋或書名、題識等,舒展大氣,與畫中形象相映成輝。而自由書寫的日記、便箋等最見性情。
他的篆書主要取法于印章和東漢、魏晉南北朝之際兼有篆隸結體與韻味的碑版。齊白石中年時曾認真用硃筆勾臨趙之謙的《二金蝶堂印譜》,為了學習治印,也是由此入門識別篆字。他的篆書多用於以擘窠大字寫楹聯、中堂、橫披。他的篆書字體不是規範的小篆,也未上溯到金文甲骨,而是在篆隸相間中抒發豪邁、放逸、自由創造的精神意趣。
“我書意造本無法”,那是他強調在書法創作中自立門戶,不依傍前人的原創意義,但並非真的“無法”。
郎紹君評論齊白石書法:“字有畫意,是齊白石書法的一大特點。”字有畫意,畫存書風,齊白石詩書畫印相互配合、彰顯,形成完整的藝術創造和審美特色。
齊白石書法作品的整體佈局,在磊磊落落、欹斜多姿之中有著精心的設計,是似欹反正。李可染在《談齊白石老師和他的畫》一文中説,老師寫字和作畫一樣,從不會“信筆草草,一揮而就”。“比如有人請他隨便寫幾個字,他總是把紙疊了又疊,前後打量斟酌,有時字寫了一半,還要抽出筆筒裏的竹尺在紙上橫量豎量,使我在旁按紙的人都有點著急,甚至感到老師做事有點笨拙。可是等這些字畫懸了起來,又會使你驚嘆,你會在那厚實拙重之中,感到最大的智慧和神奇。”
有時出現筆誤或漏字,他一定會在文末註明,絕不敷衍欺世。82歲時書王安石詩,誤將“川”字寫錯,特在題記中説明:“‘水’字篆成‘川’字,殊堪一笑。”
齊白石的許多畫跋、題記都與書寫的內容緊密聯絡,緣物寄情,耐看耐讀。例如他61歲寫的那幅橫披,記下他早年的家境、學畫經歷和對老祖母的深切懷念,就是一篇很精彩感人的小品文。他常借畫跋記事抒情,長文短語,洋溢著真情、天趣,使觀者拉近了與作者的心靈距離,相互感應,産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