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2年11月14日 17:30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網
老戲單 |
北京人會享受,京劇便是脫不了的情懷。京腔京韻京字京白,胡琴一響,哪個老北京人都能順嘴哼出兩句有味兒的調兒。徽班進京已經220餘年,京劇也經歷了不斷的改革和發展,從譚鑫培梅蘭芳到八個樣板戲再到世界文化遺産,京劇的歷史都濃縮在了一張薄薄的戲單裏。近年來一些存世較少的老戲單受到了集藏愛好者的青睞,它雖然不似其他熱門藏品那樣紅火,但也表現出穩中有升的上漲趨勢。品相上好的解放前老戲單平均價格已從十年前的每張70元上漲到200元,而一些比較珍貴的老戲單已達到每張300元以上。
戲單樣式變化多 史料價值尤其珍
現在見到的最早的紙質戲單是清朝末年的。清代的戲單極為簡陋,僅用素紙一方,書寫劇目名稱,或用紙片折成一個摺子,上寫數個劇目,便是一份節目單,由戲院發給老票友。民國初年劇院大都用木版刻印戲單,後來逐漸改為鉛印。上演的劇目精彩紛呈,所印戲單或簡或繁,或精緻或素雅,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市面上也不多見了。
戲單從單頁單面發展到如今多頁成冊;從傳統的手寫、木刻、油墨手印、鉛字排印發展到如今的彩色膠印,其中的變化除了能反映各個時期的印刷技術和製作工藝水平,更能反映戲劇的演變發展和當年演職員的藝術水準,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戲單映時代特色 廣告早已印其上
戲單作為戲劇的一種説明書,或多或少也具備一定的觀賞性。70年代“文革”時期,戲單的封面都被套印了紅色,內容上增加了劇情和主題歌等,尤其是“樣板戲”戲單內容翔實、印製精美,如上海青年京劇團演出的《沙家》戲單“文革”味特濃,封面套紅印刷,上面還印有毛主席頭像和毛主席語錄“槍桿子裏面出政權”,具有很高的收藏和投資價值。
戲單中透露的,比戲要多。如:“北京市劇藝場業同業公會籌備委員會編印” ,這是五十年代初的戲單上抬頭所寫,這就反映出當時的時代背景,解放前劇團都為私營,當時還沒有完成劇團的公私合營。在戲單上甚至還有廣告:迎秋茶社,在解放前後這是中國的相聲基地。
戲單收藏樂趣多 升值空間還很大
近年來一些存世較少的老戲單受到了集藏愛好者的青睞,它雖然不似其他熱門藏品那樣紅火,但也表現出穩中有升的上漲趨勢。近年來,在一些大眾藏品拍賣會上,一些品相上好的解放前的老戲單平均價格已從十年前70元/張上漲到目前的150元/張,而有些比較珍貴的老戲單已達到了200元/張以上。在2002年海王村舉辦的拍賣會上,解放前的一張老戲單平均價格在100元以上,珍貴的達到300元,其中上世紀30年代梅蘭芳的一張老戲單就以360元的價格成交,而“文革”前後戲單的平均價格接近百元一張。
現今,喜歡收藏老戲單的不只是那些上了年紀的老戲迷,還有許多年輕人,他們不僅喜歡觀看戲曲演出,還把目光瞄向老戲曲史料的收藏上。隨著這一收藏群體迅速膨脹,必將帶來一股戲單收藏熱。對於那些構思精巧、構圖傳神、筆墨傳統、有名角參與演出的老戲單,有心收藏的朋友,應提早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