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09日 14:42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大洋網
清康熙郎窯紅釉觀音尊(資料圖片) |
解讀紅釉瓷器
鮮艷亮麗的紅色,是古代陶瓷匠人夢寐以求的色彩。自元代末年高溫紅釉瓷誕生後,這種充滿吉祥寓意的器物便成為歷代皇帝的至愛,而皇親國戚、達官貴人、文人雅士能得到一件紅釉瓷器便如獲至寶,愛惜不已。雖然現在燒制高溫紅釉瓷並非難事,但古代紅釉瓷並不會因此而貶值,反而更顯得彌足珍貴。
中國陶瓷裝飾藝術發展到元代是一道分水嶺,元以前胎裝飾是主要裝飾手法,而元以後的主要裝飾手法是釉裝飾。在元、明、清時期,釉裝飾得到極大發展,達到歷史的頂峰。大名鼎鼎的紅釉瓷就是創于元代而成熟于明代,繼續發展于清代。
紅釉瓷屬於單色釉瓷。所謂單色釉瓷,是指在胎外施單一顏色釉彩的瓷器,古玩行稱“一道釉”。這種瓷有高溫釉和低溫釉兩種,高溫釉是在生胎上施釉後經1200℃以上高溫一次燒成;低溫釉是在熟胚上施釉後復燒而成。紅釉瓷也有高溫紅釉瓷和低溫紅釉瓷之分,前者以銅為呈色劑,後者以鐵、金等為呈色劑。
紅釉瓷燒制難度極大
人們常説,陶瓷是土與火的藝術,在品種繁多、百花爭艷的單色釉瓷中,高溫紅釉瓷的燒制難度最大。它難就難在以銅為呈色劑,而銅的呈色不僅與銅的含量和釉的成分有關,對窯內溫度、氣氛變化和窯外天氣也十分敏感,如果溫度和燒制氣氛掌握不好,銅就會發黑、變綠,甚至産生“燒飛”現象無法顯色。即使用同一配方,在同樣的條件下燒制,只因擺放的位置不同,器物的色調也不同。
正因為高溫“銅紅”釉如此難以“出彩”,唐宋兩代在國力鼎盛時期也燒制不出呈色純正的紅釉瓷。如唐代長沙窯的“銅紅”釉執壺紅中帶黃,宋代鈞瓷紅中泛紫或泛青。到了元代,聰明的陶瓷藝人創燒出著名的釉裏紅瓷器,並在此基礎上經無數次摸索、試驗,終於燒制出高溫“銅紅”釉瓷器,但成品極少,且釉色尚不夠純正,目前元紅釉瓷器的傳世品在全世界僅十件左右。
真正釉色純正,鮮紅艷麗的“銅紅”釉瓷器出現在明初永樂、宣德時期,學術界一般稱永樂時期的紅釉為鮮紅釉,稱宣德時期的紅釉為祭紅釉,無論鮮紅釉還是祭紅釉,都稱得上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頂峰之作。永宣紅釉瓷不僅是後世難得一見的極品,在當時也已萬分珍貴,其價格已同宋代官窯相倣。而永樂鮮紅釉又在宣德祭紅釉之上,正如明人王世懋所説的:“我朝永樂、宣德間,內府燒造,迄今為貴。其時以棕眼、甜白為常,以蘇麻離青為飾,以鮮紅為寶。”當時還有“永器鮮紅最貴”之説。
永樂鮮紅釉瓷的特徵是胎骨緻密,體輕而薄,紅釉瑩潤透亮,呈色最好的如初凝雞血,稱為寶石紅。有的器物內外均紅釉,有的器物內壁白釉外壁紅釉,有開片紋者多無年款,無開片紋者部分有年款。北京故宮(微博)博物院藏有一件有年款的永樂紅釉高足碗,高9.9厘米,口徑15.8厘米,足徑4.2厘米,內壁為白釉,外壁為紅釉,碗心暗刻篆書“永樂年制”四字款。此碗釉色鮮紅,亮麗勻凈,但仍稱不上是寶石紅。筆者曾見過一件內外施紅釉,有開片紋的永樂紅釉蒜頭瓶。此瓶高17.5厘米,瓶膽寬7.8厘米,足徑5.3厘米,口徑4.4厘米,胎薄體輕,口部邊緣只有0.6毫米,手摸有鋒利感,整器重119克,釉色瑩潤,鮮紅如雞血,可謂真正的寶石紅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