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22日 15:33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圖為儺戲表演 |
13日,記者在“全國民間藝術之鄉”湖北恩施市三岔鄉,見到了恩施“儺戲”傳承人田玉先老人,今年73歲的田玉先老人告訴記者,從學儺戲到現在已有53年時間,2011年被恩施州人民政府命名為“民間藝術大師”。
儺戲又稱儺堂戲、端公戲,是民間祭祀儀式基礎上吸取民間戲曲而形成的一種戲曲形式,廣泛流行於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陜西、河北等省,儺戲源於遠古時代。恩施市三岔鄉文化站站長鄧永紅把儺戲用10個字概括為“迎神、祈福、除邪、納祥”,在恩施,儺戲除了一般民間祭祀活動外,大多參與喜慶活動。
鄧永紅介紹,很多人誤認為儺戲與老人去世時參與祭奠相關,事實上恩施儺戲從不參與民間的亡人祭奠活動,更多的是在祈福、納祥等喜慶場合的參與演出。恩施儺戲中的分支曲目“耍耍”十分有名,與我國東北的“二人轉”相似。
儺戲演唱用本地方言,唱腔各異,多數儺戲只使用鑼、鼓、鈸等打擊樂器。儺戲的腳色行當與京劇相差不大,也分為分生、旦、凈、醜,多數戴面具表演。面具用樟木、丁香木、白楊木等不易開裂的木頭雕刻、彩繪而成,按造型可分為整臉和半臉兩種,整臉刻繪出人物戴的帽子和整個臉部,半臉則僅刻鼻子以上,沒有嘴和下巴。
施儺戲第27代傳人譚學朝生前被命名為恩施州民間藝術大師、恩施市農民藝術家,國家及省相關領導曾多次接見,希望其傳承儺戲文化。譚學朝大師收有實名弟子8人,記名弟子達2000余人之多。譚學朝去世後由其大弟子田玉先繼承衣缽,並掛牌成立了“恩施市三岔鄉儺戲傳承表演隊”目前,表演隊已有隊員100多人,長期參與表演的有20人。
田玉先介紹,從1968年開始學習儺戲,到1992年經師傅譚學朝渡職,成為專職的儺戲表演者,並開始帶弟子,至目前其弟子包括記名在內也已達到幾百人。2011年,表演隊將快要失傳的儺戲單行劇《大開山》從劇本、唱腔到曲譜等內容整理出來,在各類大型活動中進行演出,該劇綜合了儺戲所有唱腔中的百分之六十,內容豐富,整劇完整的表演下來需要42分鐘。
田玉先告訴記者,僅2012年元月至5月初,他們的表演隊已經在恩施市範圍內進行各類演出50余場,深受當地群眾喜愛,田玉先表示,只要自己還有一口氣,就會培訓更多的弟子,讓恩施儺戲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鄧永紅介紹,當地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儺戲的傳承與發展,已將儺戲的傳承發展問題列入了十二五發展規劃,擬修建儺戲堂,並建成“三岔鄉儺戲一條街”,進行儺面具産業開發,形成“逛儺街、看儺戲、賺儺錢”的産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