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民間美術 >

工藝師潛心押花畫 作5.8米《秋遊圖》獲吉尼斯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10日 16:30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安妮的花窗》

《1999歡聚在昆明》

       軍醫、經濟師、押花畫工藝師——傅慶軍在迄今57年的人生中不停跨界,每一行都做得風生水起。自從21年前接觸到押花畫,她就開始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市場不好,她睡不著覺,“當初只是愛好,沒想到會這麼苦。”其間,家人也不時勸她放棄,但她不服輸地以為:“這東西落到我肩上,就一定要完成。”她把押花畫從西方引入中國,並創造了中式押花畫。入行以來,她看到了進步,看到了市場的接受度在增加,“慢慢讓我看到了光明,就像挖井取水,要是沒有前面的努力,怎麼會有最後那一鋤?”

       傅慶軍最早接觸押花畫是在1991年。當時,在一次小型家庭聚會上,她的阿姨、時任華南農業大學的園藝係副教授梁承愈帶來了用花製作的幾十幅作品,傅慶軍對此一見鍾情,並納悶著:這麼漂亮的東西為什麼得不到欣賞?隨後,她便自己摸索著學習押花畫,然而過了沒多久,她竟辭掉在進出口公司的鐵飯碗,一心投入押花畫的創作,這個舉動讓周圍人大跌眼鏡。

       實際上,傅慶軍從小就喜歡手工,只要一瞄到小東西就心癢手癢,想去擺弄一下。以前,她經常會站在泰康路一個編竹篾的門口,默默看上一下午,回來後自己準備一些材料,也能製作出竹簍、簸箕等舊時的物件。傅慶軍還曾立志要考工藝美術院校,但卻誤打誤撞進了第一軍醫大學。同時,她也説,在公司幹得並不快樂,厭煩了朝九晚五的生活,36歲的她打心底裏要幹一番大事業,不能這麼混一輩子。

       許多人都聽説過押花畫,都是一知半解。有的或許會不屑:這個和我們小學的手工課一樣的,就是做植物標本!從某種意義上來看,這個説法並沒有錯。這門“拈花惹草”的藝術,就是選取新鮮花草等植物,脫水後,依其天然形態、紋脈、色澤,粘貼成各種圖案畫面,然後真空覆膜或密封等處理,以保持其真實的質感和防腐防污,最後製成畫或各種工藝品。

       然而,押花畫又絕不僅僅是植物處理。植物標本過不久就會變色,而押花畫一般可以保存20年。而畫面造型也蘊含著藝術家獨特的創作構思,同樣一組花材,在不同的人手上能組合成千變萬化的畫面。傅慶軍説,自己想重復都不行,“一個細節不對,整體就有區別。”據介紹,傅慶軍與人合作的《秋遊圖》長達5.8米,寬38厘米,使用了209種不同類型的植物,裏面的人物、動物加起來多達222個,創造了吉尼斯紀錄。

       押花畫將淒冷的落紅收進紙上,無疑是將一種自然的、易逝的美永遠存留了起來。它非常容易與其他工藝結合,屏風、鏡子、包、鑰匙扣等能無孔不入。下海早期,傅慶軍做過上百種産品的嘗試,但由於沒有核心客戶群,市場也就做不大。

       傅慶軍經常會和廣雕、廣彩等古老民間藝術的著名藝人交流。但她很清楚,押花畫作為一門“新”工藝,不能和已經深入人心的工藝一樣進行小作坊經營,押花畫應該讓更多的人知道它,認識它,“藝術不能束之高閣,成為自娛自樂的東西。一件押花畫進入市場,即使是精品,它的影響力也是有限的。如果我做一萬件打出去,效果肯定會非常不同。”傅慶軍認為,産品還是要分檔次,幾十元的到幾千元的都有。

       不過,傅慶軍亦承認,由於大部分精力都在營銷和管理上,妨礙了她在藝術上繼續出佳作,“現在回頭看十幾年前的作品十分感慨,自己還沒能超越。”她一直希望,等到不用再為公司生存發展考慮了,就要爭取出更多代表作,“也許會很快”。説到這個,她臉上竟然有一絲羞澀,可目光堅定。

打印】【複製鏈結】【轉發郵件【一鍵分享 i貼吧 新浪微博 責任編輯:鄧莫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