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民間美術 >

甘而可和他的漆器工藝 人的心境都會反映在作品上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09日 12:01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中國文化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有人説,徽州漆器髹飾技藝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甘而可把漆器做到了極致,故宮博物院就收藏了他製作的金斑菠蘿漆圓盒,而他的理想是讓徽州漆器能夠再上頂峰。近日,筆者有幸參觀了他位於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的工作室,聽他講徽州漆器的歷史和他的故事。

       甘而可説,漆器的主色是外墨內朱,樸素中顯現華美、典雅。漆胎主要有木胎、夾纻胎、竹胎、皮胎等,品種繁多,不但應用於裝飾傢具、日用品、文具和藝術品,而且還可應用於髹飾樂器、兵器等。漆器的裝飾方法除了彩繪還有雕、嵌、描、刻、填、堆、戧等百餘種。在甘而可的工作室裏,茶盞、褐色漂流漆茶葉罐、玳瑁斑菠蘿漆桌椅等漆器作品色彩明麗、自然天成,其打磨、拋光達到的鏡面效果,纖發畢現。甘而可指著這些作品説:“一件漆器做起來工序多、時間長,長的要一兩年,短的也有八九個月時間。”他隨手拿起一件精美的荷葉罐,檀香盈鼻,把玩在手只見蓋沿如波、蜿蜒起伏,罐身俊雅、溫潤如玉,罐裏內壁滑如凝脂,讓人嘆為觀止。

       縱觀甘而可的從藝之路,可謂一步一個腳印。他初中畢業就學做木工,並同時學習繪畫、雕刻,後來在屯溪圓木社製作木模,10年的木工經歷給他打下了堅實的設計與雕刻基礎。1979年他進了屯溪漆器工藝廠,跟老藝人汪福林學雕刻。由於他天資聰慧、悟性高,很快便在雕刻藝術上有了很大的進步。後來,他還有幸與有“楚漆國手”之稱的漆器藝術家俞金海相識,一來二去漸漸掌握了漆器製作的要領。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他也曾下海經商,一做便是10年,可是後來還是做回老本行,“不想自己的這門手藝丟了,也不想徽州漆器後繼無人”。他説:“十年木工打基礎,十年工作學技術,十年下海煉心態,這十年我要出作品。”

       甘而可懂繪畫、善木工、會雕刻、精設計,更勤於鑽研。他不但以切割分段的獨創手法解決了古代漆器內壁製作的難題,從而使得器具內外壁均華美無瑕,還讓失傳已久的菠蘿漆製作工藝重現光輝。據悉,用該技藝製作的漆器表面平滑,漆面由多種顏色構成,精美絕倫。該技藝最晚在三國時期即已流行,是徽州漆藝最具代表性的品種,但民國以後就已經失傳。上世紀80年代,俞金海曾恢復了這種技藝,但隨著老人辭世而再次失傳。甘而可經過20多年的探索、實踐,重現了菠蘿漆製作技藝。同時,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他還自創出了色彩斑斕的綠金斑菠蘿漆作品,為徽州漆器工藝注入了新的生命。

       “古代菠蘿漆中一般只加入銀硃、石黃、石綠、赭石等礦物質顏料,色澤凝重但不透明,光澤度與流動感不強。我嘗試把金、銀、松石、珊瑚等貴重礦物磨成粉、碾成屑後調入漆中,打破了過去那種沉悶感覺,作品不但有金屬般的質感,同時又如織品般精細富麗。”

       甘而可對待作品精益求精,他自定的標準是所有器形線必須曲直合規、方圓合度;所有器物合口務必達到嚴絲合縫,不能有半點誤差;所有器物漆面打磨拋光要達到平亮如鏡,如果達不到標準就不能進入市場流通。面對一件器物不停地打磨,直至達到無瑕之境,沒有一顆虔誠的心是不行的。因而,甘而可雖然多年辛勤工作,作品數量卻不多,但每一件都精美異常。他説,他的産量很少,與七八個人合作一年也只能做十幾件,如今訂單已經排到了2015年。不少人勸他趁著現在市場好,可以試著加入現代工藝批量生産,但甘而可不這麼想,“錢是好,但人心只要一浮躁就會反映在作品上。我做的東西必須個個是精品,要留得住、傳得了。”説著,甘而可從內室捧出一個錦盒,裏面是他最近製作的一件“金平脫”製品。漆黑的小花瓶上,一朵金燦燦的花特別惹人注目。這種工藝是在做好的漆胎上,將刻好的金片用生漆粘到胎骨上,然後一次次刷漆覆蓋在金片上,再進行打磨,“製作過程中稍有不慎金片就會脫落或起翹不平,前功盡棄,心不靜是做不了漆器的。”

       甘而可的作品不僅得到了市場的認可,而且也得到了專家的肯定。去年,他被中國藝術研究院聘為客座研究員,並應邀到香港中文大學做“近現代徽州漆器製作技藝”的學術報告,與中外學者一起探討中國古代的漆器工藝。為了更好地發揚光大徽州漆器工藝,甘而可近年來培養了7名專業人才。他説,他要和他的團隊一道,讓古老的徽州漆器重放光彩。

打印】【複製鏈結】【轉發郵件【一鍵分享 i貼吧 新浪微博 責任編輯:鄧莫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