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13日 11:02 | 進入體育論壇 | 來源:解放日報
從許海峰的男子手槍60發慢射第一金,到陳若琳的女子10米跳臺第200金,中國奧運之路歷經28年,一路坎坷,一路輝煌。
2012年倫敦奧運會已閉幕,回顧這一屆奧運會,其實也帶給了我們新的內容。
對金牌:多一點辯證
前天,中華台北運動員曾櫟騁獲得了女子53公斤級跆拳道的銅牌。昨天,全台灣各大媒體都用醒目位置報道,有的更是冠以《全臺“銅”歡》的誇張標題。
奧運獎牌可貴,金牌更可貴,這一點,長久以來一直是中國民眾心中公認的標準。但隨著近幾屆奧運會中國代表團金牌數火箭式躥升,相對於海峽對岸,中國大陸百姓的態度其實已變得越來越從容,當初那種每天看著金牌榜緊張扳手指頭的日子早已成為過去。
這無疑是一種社會的進步。長期以來,“金牌主義”漸漸演變成“錦標主義”,乃至成為“政績工程”,大有成為中國由“體育大國”轉為“體育強國”過程中的絆腳石的趨勢。但反過來看,奧運金牌雖不能代表一個國家體育發展的全部,卻也絕非雞肋。競技體育和全民健身絕非對立,舉國體制和“金牌主義”也絕非一個概念。倫敦奧運會上,一些外國媒體對中國金牌豐收冷嘲熱諷。但事實上,奧運會奪金是每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夢想,只是有的做得到,有的做不到。澳大利亞媒體披露,澳洲對每一塊奧運獎牌的投入是1000萬澳元(折合7000萬人民幣),但本屆奧運會澳大利亞只收穫7金;中國台灣為倫敦奧運備戰共投下19億新台幣,但最終只收穫一銀一銅,被稱“與民眾期望差距巨大”。
看成功:多一份理性
昨天,一則關於“杭州體育局要為孫楊和葉詩文塑立雕像”的新聞傳遍網絡,而接近80%的網友在接受民意調查時表示“不贊成”,認為“太過分了”。
曾幾何時,中國的奧運冠軍享受著至高無上的榮耀。只要拿到奧運金牌,一夜之間,就會被供奉到神壇頂端,説什麼讚揚的話都不過分,給什麼物質的獎勵都正常。但如今,尤其是在當今的社會背景之下,民眾已漸漸會用一種理性的眼光看待成功的奧運冠軍:應該給予他們應得的回報,但不能超出公眾能接受的框架之外,更不能挑戰社會的公平公正原則。所以,在倫敦奧運會前,有關奧運冠軍擔任處級幹部等新聞,就已經引起了各界的關注和討論。
反對為孫楊和葉詩文塑立雕像的網民中,絕大多數都是在他們奪冠之夜為他們徹夜歡呼和鼓掌的人。有這樣的擁躉存在,其實是孫楊們的幸事:從某種角度來説,一個人如何看待成功,決定了他如何看待失敗。當這些冠軍的成功被無限拔高後,品嘗失敗的滋味將更加苦澀和難以接受。
論失敗:多一種寬容
劉翔在“倫敦碗”再次折翼,引發無數人嘆息。相對於四年前的北京鳥巢,全社會對此事表現出的寬容和理解,更迅速,也更廣泛。
奧運會的精神是“更高,更快,更強”,但這種精神的大前提是“重在參與”,這種蘊含寬容和理解,鼓勵堅持和頑強的精神,在近幾屆奧運會上,已越來越被廣大中國民眾所接受和理解。
體操運動員陳一冰在男子吊環比賽中委屈奪銀,他滿含淚水的致謝感動千萬網友。只有從心底裏認同寬容的精神,才會對陳一冰的風度産生巨大共鳴。而各大媒體對拼搏到最後一刻的選手加大報道力度,也正是感受到了受眾的閱讀品味需求作了改變。
而另一種寬容則似乎更加不易。舉重運動員吳景彪失金後痛哭失聲,有人認為大可不必,認為他應該看淡金牌,從容面對。道理是不錯,但在當前中國的國情下,確實有一批人練體育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生存環境,奧運金牌可以改變他們一生乃至家庭的現狀。在這個背景下,坐在沙發上,手拿遙控器的我們如果能理解他們失金時刻的淚水與悲痛,其實也是一種寬容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