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世界——茶文化特展”在故宮博物院展出

來源:央視網 | 2023年09月04日 15:03
央視網 | 2023年09月04日 15:03
正在加載

9月2日,“茶·世界——茶文化特展”在故宮博物院午門及東西雁翅樓展廳展出。本次展覽由故宮博物院主辦,匯集國內外30家考古文博機構的代表性藏品,展品總數達555件(組),以鮮明的主題、宏大的規模,立體展現穿越歷史、連通地域、融合民族的中華茶文明。

“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于2022年11月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對於弘揚中國茶文化、深化文明交流互鑒具有重要意義。故宮博物院此次舉辦“茶文化特展”,正是為了進一步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系統性保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以展覽形式,展現茶史之厚重,茶道之精深,古今茶事之豐富。以茶載道,闡釋崇尚和諧的中華“茶文化”。

茶起源於中國,盛行於世界。傳説神農時代,中國人已經認識並利用茶。浙江發現了距今約6000年的人工種植茶樹根。山東戰國墓葬出土了距今約2400年的經過煮(泡)的茶葉遺存,是已知最古老的飲茶實證。自漢代以來,關於茶的認知和製備方法日趨多樣,逐步形成食茶、煎茶、點茶、煮茶和泡茶等備茶方法,飲茶逐漸成為超越生活的藝術體驗。中國人將對人生、家國、自然、宇宙的思考和生活實踐相結合,構成茶文化的精神內核。茶在中國的普及,使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人群因茶而相互交流。茶在世界範圍的傳播,使歐亞大陸不同國家的文化因茶而彼此交融。

本展覽以中國茶文化為切入點,立體地展現中華文明以茶為媒,交融互鑒的發展歷程。展覽共分四個單元,第一單元為茶出中國,通過考古出土和清宮舊藏的茶葉遺存、外銷畫、器物組合等展示數千年間,種茶技術的提升和備茶方法的變化,以及茶在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活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第二單元為茶道尚和,展品匯集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著名書畫珍品,以及古籍、考古出土茶器等,展示中國茶道的核心內容。第三單元為茶路萬里,重點展示通過茶馬古道、茶葉之路,茶在世界範圍內傳播的情況,來自英國、日本、俄羅斯的茶器精品將集中亮相,還有清代宮廷中使用和收藏的來自異域的茶器,以及由清代宮廷造辦處製作的外國風格的茶器,共同展現茶文化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族群中的交流互鑒。第四單元為茶韻綿長,旨在體現茶正以更加豐富多樣的形式活躍於世界人民的生活中,茶文化從傳統中走來,滋養當代,也必將綻放于未來。

展品年代從新石器時代到現當代,展示茶文化數千年來發展、普及的歷程,及其所蘊涵的天人合一、世界大同的中國哲學追求。出土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田螺山遺址的古茶樹根遺存,基本可確定屬於山茶屬樹根中綠茶茶樹的根須,把中國人工栽培茶樹的時間上推至距今6000年前後。山東鄒城邾國故城戰國墓出土的茶碗與茶葉遺存,經科技檢測確定為煮(泡)後留下的茶葉殘渣,是目前考古發現年代最早的飲茶實物證據。還展出有考古出土的漢代、宋代茶葉實物,以及四十余件(組)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代貢茶,以實物資料譜寫了中國六千餘年的茶葉種植和利用史。2022年在山西長治屈家莊唐墓出土的成套茶具組合,是反映唐代茶事的最新考古發現之一,為首次對外展出。故宮博物院藏《春宴圖》,描繪文人雅聚,畫卷中段繪長方宴桌,文人圍坐,桌上擺放托盞和盤,旁側安放備茶小桌,燎爐、湯瓶、茶末罐、茶匙、盞托、茶盞一應俱全,呈現了宋代文人飲茶宴樂的風雅生活。清代乾隆皇帝在茶舍中陳設茶仙人像,泥塑彩繪茶仙人像原陳設于承德避暑山莊千尺雪茶舍,正是乾隆皇帝《竹爐山房》詩中的茶聖陸羽。和該茶仙人泥塑像聯袂出場的是河南鞏義出土的唐代茶器和茶人模型,據研究茶人模型可能是文獻記載的陸羽造像。從唐代到清代兩位茶仙人千年一遇,在茶文化史上堪稱盛況無前。

據悉,“茶·世界——茶文化特展”配套出版展覽圖錄。展覽期間,午門東北崇樓開設了茶文創體驗空間。此空間是以千尺雪為主題的故宮茶文化文創體驗與展銷空間。通過融合漢白玉雕、榫卯技藝和紅墻色彩元素,讓參觀者在體驗茶文化的同時,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展覽將展出至11月30日。(圖片由故宮博物院提供)

編輯:韓丹 責任編輯:鄧莫南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