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樟柯:將博物館納入義務教育教學體系

來源:光明日報 | 2022年03月05日 14:12
光明日報 | 2022年03月05日 14:12
正在加載

賈樟柯  中新社記者 張雲 攝

賈樟柯  中新社記者 張雲 攝

逛博物館時,你有沒有為不知道如何“看”而迷茫過,或者被小孩的“十萬個問什麼”問到懷疑人生?

2022年全國兩會前夕,全國人大代表、導演賈樟柯帶來一份有關文化遺産教育的議案,建議“為中小學生制定中國歷史文化遺産體驗式學習的名錄、路線,將博物館納入義務教育教學體系。”具體説來,就是希望教育部門制定適合中小學生的歷史文化遺産和博物館名錄以及相應的教材,設立相應的課時,實行體驗式教學,讓中小學生更加系統、全面地了解中華文化。

影視行業的賈樟柯之所以有此建議,應與他出生於山西有關。眾所週知,山西是我國擁有古建築最多的省份,2800年曆史的世界文化遺産平遙古城、中國最早的木構建築南禪寺、中國現存最早的道教宮觀永樂宮等,都是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産。尤其是,去年山西遭遇暴雨氣象災害,不少文物遺址受損,引發全社會關注,保護文物遺址的緊迫性被直觀地擺在了公眾面前。

了解文物遺産,才能從心裏萌發出真正的熱愛,進而喚起珍視和保護。將歷史文化遺産和博物館名錄納入中小學教材,設立課時讓學生學習,並通過參觀等體驗式教學,讓學生全面系統了解中國歷史文化,是文化遺産教育“從娃娃抓起”的做法,是保護文物遺産的基礎性工作和重要一環。不難想見,從小接受了文化遺産教育,長大後更能關注、關心我國歷史文化遺産保護事業,也更能涵養豐富厚重的歷史觀、文化觀,並激發出深沉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認同感。

從現實來看,正如賈樟柯所言,“過去更多的是走馬觀花的觀光旅遊,孩子們看到青銅器,很多時候只是好奇地看一下,或者在古建築前拍個照。”——其實,不只是孩子,缺失了文化遺産教育的成人,也是如此。現實中,孩子逛博物館多由老師或家長帶領,但帶領者本身的文化遺産知識儲備是參差不齊的,何況老師帶學生這種“一帶多”的形式,很難保障講解和答疑能滿足每個孩子。編寫教材、課堂學習,則可以解決現實難題。不僅孩子們受益,老師和家長也可以補上這一課。由此,將提升全民的文化遺産教育。

另外,了解博物館、知曉正確的逛館方法,本就是美育的重要內容。讓孩子們先從課本中學到一些“硬知識”,再通過實地探訪的形式加以直觀形象化感受,是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方法,有利於他們從小培養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完善知識結構、昇華精神追求,這將讓他們受益終身。

不過,一些現實問題不得不考慮。比如,針對農村孩子,實地逛博物館並不是容易的事。但並不是沒有辦法,比如賈樟柯提出的,“各地也可以因地制宜,做出適應本省文化遺産、博物館情況的教學規劃”。如此,通過拉近地理距離,將逛博物館的通勤難度和經濟負擔降到最低;而對於一些跨省跨地區的優質博物館資源,可以“先教學,在寒暑假期間集中組織參觀”等方式進行。在教學方面,既可以是學習教材,也應充分激活數字教育資源、遠程教育等新教育手段;在組織和經費方面,可以採取地方財政撥款+博物館與學校結對,或吸納社會公益組織力量等形式解決。

博物館是一座城市重要的文化地標,是一個社會文明進步的標誌之一。這些年,從大城市到中小城市,博物館越來越成為民眾打卡勝地,每逢週末和節假日,這些場所都人流涌動。這説明,民眾對逛館、看展有了很強烈的需求。在這種背景下,以完善未成年人教育體系為抓手,帶動全民文化遺産素養的提升,是時候了。

編輯:韓丹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