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中國式的美學浪漫

來源:美術報 | 2022年02月23日 17:49
美術報 | 2022年02月23日 17:49
正在加載

任微音 雨中品茶 36×26cm 油畫 1979年

任微音 雨中品茶 36×26cm 油畫 1979年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繞太陽公轉的位置變化劃分而制定,指中國干支曆法(農曆)中表示季節變化的24的節令,是中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農事生産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成果和智慧結晶。它體現了中華民族高度的精神凝聚力和文化認同感,是中華民族特有的重要的文化標誌。

  民間流傳最廣泛的是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分別指立春、春雨、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節氣對應的是四季,每個季節由六個節氣組成,其中“四立”與“兩分兩至”形成分節,“四立”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季長短和諧統一。“四立”為始,“兩分兩至”為中間節點,“二至”即夏至、冬至,之後是小暑、大暑和小寒、大寒,氣候冷暖變化遞進。它在萬物生長和起始循環中,形成了形式分明、和諧統一的美學結構形式。這種美學形式在生産生活中得到極致發揮,暗示事物有始有終、往返輪迴,一年一循壞,一年一收穫。提醒做事業的人需提前謀劃、把握全局,什麼時間幹什麼事,在客觀規律中去規範自己的行為,要充分珍惜時間、利用好時間,不可錯過時機,懈怠了生産和生活。

南宋 夏圭 雪堂客話圖 28.2×29.5cm 故宮博物院藏

南宋 夏圭 雪堂客話圖 28.2×29.5cm 故宮博物院藏

  在以農耕為主的古代,勞動人民根據天文、氣象、氣候和植物生長規律指導農耕和衣食住行,發展農業生産。如常見的農事諺語:“春分前後怕春霜,一見春霜麥苗傷。”“麥苗施肥和澆水,緊跟鋤摟把土松。”“秋分到寒露,種麥不延誤。”“大寒豬屯濕,三月谷芽爛。”這些諺語從春夏秋冬幾個方面總結了不誤農時,抓緊生産,逐步形成了勞動人民對人和自然的認識,總結經驗,也體現了不違背時間秩序和自然客觀規律,敬畏自然、熱愛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積極態度。在氣候變化中,合理利用自然、尊重生命,要和自然和諧相處的環保意識和講究科學的可持續發展的精神。

  中國現代社會已經從以農耕為主的國家向現代工業化國家轉型,大面積的城鎮化使農村人口減少,老百姓的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從溫飽的物質化追求向精神的品質化轉變,但是二十四節氣依然沒有因時代的巨變而被忽略和淘汰。老百姓利用氣候變化和植物生長規律,天道和人道的感應關照和和諧統一,更加講究養生之道。百姓會根據節氣中的時間、氣候特點和自身生長規律進行食療,調養滋補身體,增強體質,達到康健祛病、延年益壽的功效。因此可以説,在現代社會,二十四節氣的指導農事生産的功能逐漸向科學養生的功能轉變和拓展。

  二十四節氣除了和生産生活密切相關,歷來也都是文學藝術家喜愛的創作主題,中國古代就有數不勝數的圍繞二十四節氣創作的文學藝術作品,這些作品在不同季節不同節氣中記錄了當時作者所處時代的生活和情感,是時代精神和歷史發展的昇華和延續。如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詩人杜牧的《七夕》、五代畫家巨然的《秋山問道圖軸》、北宋畫家郭熙的《早春圖軸》等等,為中國文學藝術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注入文化的內涵,形成民族共同的精神符號。今後,它還可以與影像、新媒體等新的藝術形式結合,豐富文藝創作和百姓生活。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發明,體現了自然的亙古不變的客觀規律和生活智慧。自然客觀規律的共同性,也使其具有了國際的普遍性和傳播性。在現代社會高速的發展過程中,二十四節氣在不同的社會結構中,會充盈不同的文化內涵和社會價值,可以發揮不同的應用功能和社會作用,體現出永恒的生活美學和新的自然生機。 (黃劍武)

編輯:韓丹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