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漢字文明與發展——延安大學漢字研究中心成立

來源:經濟參考報 | 2021年10月29日 18:01
經濟參考報 | 2021年10月29日 18:01
正在加載

漢字研究中心成立儀式現場

漢字研究中心成立儀式現場

近日,漢字研究中心成立儀式在延安大學舉行,《字裏中華》首髮式暨“延安精神視域下的漢字文明傳承與發展”學術研討會也于同日召開。與會語言文字專家普遍認為,要深入研究、解剖每一個漢字背後的深刻內涵和美學要義,在教育理念和手段應用上不斷創新,讓文字教育更加豐富,讓孩子從文字的學習中了解歷史、傳承文明,從而增強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認同。

據了解,截至2020年,全國範圍內普通話的普及率達到80.72%,比2000年的53.06%提高了27.66個百分點,識字人口使用規範漢字的比例也超過95%。我國已經實現了在全國範圍內基本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目標,這在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助力脫貧攻堅、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延安大學校長高子偉致辭時表示,長期以來,延安大學非常重視漢字研究工作,成立漢字研究中心、舉辦漢字研究學術研討會、積極開展漢字研究及理論研討,是延安大學提升漢字研究水平的具體實踐,並希望以本次會議為契機,搭建起更加堅實的雙向交流平臺,為國家漢字研究與推廣普及提供堅實的科研保障。

延安市副市長嚴曉慧表示,延安大學漢字研究中心的成立和漢字研究學術研討會的召開,必將對研究漢字字形演變、推動漢字應用等發揮重要作用,希望與會專家學者能一如既往地關心關注延安,多為老區建設發展建言獻策,共同譜寫延安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高級編輯、延安大學特聘教授梁相斌表示,隨著現代化進程不斷推進,語言文字的應用現狀與社會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和滯後的現象突出,對文字語言背後所承載的中華文化缺乏系統性的延展,亟須轉向普及和提質增效並舉的高質量發展階段。比如,我們的文字教育,大多數仍然聚焦在基礎的筆順筆畫教育,而對字形字音字義等背後內涵卻忽略了。

“時至今日,許多人只知道漢字的引申義,不知其本來義。”梁相斌在介紹其漢字研究著作《字裏中華》時談到,該書將每個文字延伸到漢字源頭,從字根意義上,重新梳理、解釋、印證漢字的流變。孩子“認得”字不等同於“認識”字。“認得”只是確認這個字就是這個字,而“認識”不僅包括認得,還包括且不限于對這個字的形狀感知、深刻記憶、哲學思考、初始産生的歷史場景呈現于想象、字詞歷史傳承理解等。

《語文報》總編輯任彥鈞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被確立為國策,特別是中央在提出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之後,又提出了文化自信,漢字教育教學路在何方,便成了新時代語文學科的一個重大命題。從文化自信高度出發,我們認識到延安大學漢字研究中心成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認識到自己所肩負的使命和責任。

任彥鈞指出,20世紀80年代以來,青少年的識字寫字能力和水平已經普遍提高,但對漢字的演變歷史,對漢字本身所承載的多元文化信息,對漢字的地位、作用、價值和魅力,至今依然認識不足,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教學手法也亟待更新。任彥鈞指出,漢字與中華文明發展和人類進步緊密聯絡,這就要求我們的漢字教育教學,必須提升到一個新的戰略高度,因為漢字不僅是漢民族的文化基石、文明載體,也是整個中華民族大團結的黏合劑和凝聚力,還是中外交流、合作的紐帶和橋梁,不僅是屬於我們所有炎黃子孫的智慧成果,也是屬於全人類的精神財富。

延安大學文學院院長、漢字研究中心主任王俊虎介紹,延安大學是中國共産黨創辦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長期堅持延安精神教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建校80多年來,為黨和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延安大學高度重視漢字的普及與研究,近年來不斷推進漢語言文學專業國家級特色專業和一流專業建設,在中國語言文學碩士一級學科下大力支持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二級學科發展,積極開展國家語委獲准立項的課題研究,廣泛深入調研西部地區漢字普及狀況,擬將漢字研究中心打造為全校示範性科研平臺。

“語言文字作為文明傳承的載體,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重要標誌和象徵。漢字是中華民族的象徵符號和精神紐帶,是記載、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工具。”延安大學語言研究所所長孟萬春向記者表示,漢字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建偉大的華夏文明的基石。漢字從誕生到現在,歷經三千多年的歲月,在承續中華民族文化和維繫中華民族大團結上發揮了無與倫比的作用,有利於增強民族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因此,漢字是國脈、國粹、國魂。(記者 于江 延安報道)

編輯:韓丹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