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詩劇《只此青綠》為何能火?編劇分享創作細節

來源:中國新聞網 | 2021年09月08日 17:06
中國新聞網 | 2021年09月08日 17:06
正在加載

  《只此青綠》——舞繪《千里江山圖》劇照。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供圖

《只此青綠》——舞繪《千里江山圖》劇照。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供圖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8月24日電(記者 上官雲)最近,舞蹈詩劇“《只此青綠》——舞繪《千里江山圖》”(以下簡稱《只此青綠》)在首演後獲得不少關注。截至成稿,它在豆瓣的評分為8.5分。

  對這部舞蹈詩劇,有人評價“唯美”,也有人覺得,節奏比較舒緩、故事性沒那麼強。對此,《只此青綠》的編劇徐珺蕊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説,它有點像穿越劇,但更像是一個中國古典式的傳奇。

  致敬

  舞蹈詩劇《只此青綠》關鍵詞之一是“傳承”。它也是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承者致敬。

  最開始,觀眾跟隨一位現代故宮研究員——展卷人,循著“展卷、問篆、唱絲、尋石、習筆、淬墨、入畫”的篇章綱目,探尋中國傳統美學的意趣。

  展卷人潛心研究《千里江山圖》,走入了畫家王希孟的內心,見證其繪製《千里江山圖》的過程,隨著故事展開,古老文物與現代人之間的情感連接也逐步展現。

  “從情節看,它有一點穿越劇的意思,但又不是以前大家理解的那種情節性的穿越劇,更像是一個中國古典式傳奇,展卷人和希孟穿梭在一個想象或者説精神的世界裏。”徐珺蕊解釋。

  其中,“青綠”是個貫穿始終的意象。她説,劇一開頭,展卷人研究畫作的時候,看到這種色彩後産生想象,引發了時空的共振和變化,才有之後的“穿越”和全劇。

  “畫家嘔心瀝血完成創作,展卷人花費一生心血去研究這幅畫,當他穿越到希孟的精神世界時,其實也是他自我的映照。”徐珺蕊説。

  “畫本身的藝術價值驚人,歷史價值也很驚人。它能夠流傳至今,有賴於希孟和所有為之默默付出的非遺匠人們。”徐珺蕊説,“我們就從這個思路來切入整個劇目的故事。”

《只此青綠》——舞繪《千里江山圖》劇照。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供圖

《只此青綠》——舞繪《千里江山圖》劇照。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供圖

  故事節奏比較慢?

  不過,在一些觀眾看來,《只此青綠》整體風格很唯美,但故事性和戲劇衝突不是那麼明顯。

  徐珺蕊解釋,《千里江山圖》中幾乎沒有人物,去查畫家的生平,資料也很少,“給他虛構一些故事很容易,但我們不想這樣做。既然要致敬這幅作品,就要致敬作品背後蘊含的精神。”

  “另外,從我們古典文學來看,古人很喜歡寫詩寫詞,包括散文和賦在內,這些文體本身都不那麼強調劇情矛盾,很多都是心理上的邏輯,是一種思想或者意識流的表達。”徐珺蕊説。

  她説,在創作之初,之所以選擇詩劇體裁,就是想從文本基礎上就倡導傳統文化的回歸,“劇中月亮也是一個意象。所謂‘江月何年初照人’,當展卷人和希孟相隔千年時光,沐浴在同一輪月亮下,劇裏面實際融入了一種時空觀和宇宙觀。”

  她回憶,劇本當時五易其稿,寫得很細緻。劇目中幾乎所有工種都做了許多“加法”,努力做功課、嘗試創新,希望最後表現給觀眾的,是一種精準、高級而不冗雜的“減法”狀態。

  《只此青綠》設置了兩個真實的空間,一個是展卷人的書房,一個就是王希孟的畫室,也是兩道並行的時間線。徐珺蕊解釋,這也是衍生出非遺匠人的片段以及連綴古今時空的“點”。

《只此青綠》——舞繪《千里江山圖》劇照。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供圖

《只此青綠》——舞繪《千里江山圖》劇照。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供圖

  亮點有哪些?

  對徐珺蕊來説,除了一些特別設置的小巧思之外,劇中有一些細節也特別觸動她。

  “‘唱絲’結束時,希孟有一段在雨中的獨舞,演員酣暢淋漓的表演,很好地勾勒出希孟意氣風發的模樣。”她説,之後令人比較動容的一點,就是與希孟與展卷人穿越長長的畫卷,彼此“看見”。

  劇中讓她最感動的一個細節是,演出快結尾時,在現代的時間線中,《千里江山圖》展出,展卷人與王希孟終於相遇,他向畫家招手,畫家則作揖致意。

  徐珺蕊説,她和演員曾聊到過這些肢體語言,問過演員此刻想説什麼,“飾演希孟的演員説,他想説‘謝謝你’;飾演展卷人的演員則説,想説‘放心吧,有我輩在’。”

  這表現傳統文化傳承的一幕,令許多觀眾動容。在她看來,這也是引發中國人情感共鳴的地方,“我們那些優秀的傳統文化早就刻在了骨子裏。”(完)

編輯:韓丹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